童新华在三儿家没坐一会儿,就叫秋子和童林带他去了老先生家。童新华希望童志辉也去,但童志辉对卡拉ok更感兴趣,早拿起麦无风,跟小丽唱起了歌。
老先生没想到童新华来访,老朋友见面,异常兴奋。秋子和童林帮老太太泡茶时,童新华就跟老先生聊起了往事,感叹唏嘘,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先生说:“算来我们认识有十个年头了。你到清水来的时候,我还没生病呢,挑大杉木桶到清水河里挑水喝。后来手术了,我以为好了,用小木桶挑水。想想都是眼前的事。三年没挑水了,现在不行了,活不过一年。”童新华摇头说:“不会的不会的。老先生你是高人,也是吉人,吉人自有天相。”老先生笑了:“吉人算不上,高人更是不敢当。”
“应当应当。”童新华诚恳地说,“那天我跟三儿还聊到老先生。我在清水那几年,正逢机构改革酝酿实施阶段,人事动荡。我还算有点根基,但没有资历,没经验,承蒙老先生指点,不贬反升,平安回城,大幸哪。老先生随口说过六点,我一直当座右铭记着:做人正派点,为官清明点,对上客观点,对下谦逊点,遇事深思点,遇功躲让点,保自己平安,保子女平安,平安是福。童林秋子,你们都记着,这是老先生原话,志清当时也在场。这些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有些道理就是很容易;不容易的是,你总结不出来,体会不到,应用不到。最关键的是后面几句话,保自己平安,保子女平安,平安是福哇。老先生是高人,看得透彻;对于我来说,老先生还是我的吉人。”
“我爸肯定不记得。”秋子笑笑说。
童新华问秋子:“怎么没见你爸呢?”秋子说:“到供销社等苏中电话去了。”童新华点点头:“苏中,我记得,老苏儿子。你们几家关系处得好,真难得。”
“主要是老陈家人厚道。”老先生说,“穷我一生,做不到这种程度。”
童新华说:“老先生客气了。”老先生摇摇头:“不客气,这是大实话。我跟老陈家交往久了,跟三儿爷爷是至交。其实我清高,自诩书香门第,但感佩三儿爷爷为人。三儿爷爷就念过半年私塾,大字认不得几个,但他认大体,存仁心。小辈不知道以前的事,你们知道的就是三儿爷爷收留老苏,收留秋子,帮志清做房子。不止这些,还有,多了。徐庄周边都是圩区,以前没大圩堤,多发大水,不洪即涝。老陈家人好哇,老陈家人水性也好,一遇洪涝就去救人,家里住的都是难民,那真是倾囊相助。我父亲是小市民,他也佩服老陈家人,说老陈家人救了多少人。你们体会不到,解放前那日子有多苦,哎,不说发大水,好好的人,三四十岁,说死就死了,有钱人也不行。到三儿爷爷这一辈,还这样,救人于危难之间,不存仁心做不到这一点。我就做不到,光靠嘴说没用。好人哪,也传代。都说三儿家干亲多,三儿家那些干亲,大多是这么结下来的。那些后辈人哪,把老陈家恩德忘了,老陈家受穷的时候,少有人理会。人心不古。”
“没听爷爷说过。”秋子说,“就那天听我妈说,她娘家在家里避过难。”
“真做好事,哪有到处宣传的。”老先生喘口气说,“三儿爷爷命太短,走的时候才五十九,没到花甲子。积善哪,没挨床病。我也要走了,陪老兄弟去。”
老太太提醒大家:“喝点水。”童新华心情沉重地说:“不渴,老太太。”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又开口说:“童书记,”童新华赶紧插话:“老先生你我叫新华。”老先生点点头:“三儿这孩子,按过去的说法,是老陈家独苗,现在不讲究这个了。毛主席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童新华点点头。老先生接着说:“这孩子生性聪颖,胆识过人。这么说一点不过。有些事你们不知道,就我跟三儿知道。三年级,九个年头,三儿就能把《三国演义》看出明堂来,还有自己独到和见解,单从这点看,这孩子就不简单,本该去读书。新华也喜欢看书,你可以跟他探讨探讨。后来长庚死了,家里事多,忙,看不了大书了,就看些小书。可怜哪,那么点大孩子,一下子懂事了。那时候我就看好这孩子。我这儿这些书,攒几十年了,没什么好书,在菜籽湖算多的了。以后都给他,等他闲了看,现在他没工夫。除了老太太和我,徐庄也就他看得下去。
“说他有胆识,你们可能不信,以为他就喜欢打架。不是。他是没机会,有机会都能抓住。就说拉鱼吧,他跟老甘把合同签下来的时候,我都害怕,一天一千多斤,三千多块钱,现在鱼便宜了,但量多了,要五六千块钱了,一年工资才多少哇?清水也就他敢签。去年的事,虚岁才十九,刚做了房子,手上只有几百块钱。
“土菜馆也是这样。这事秋子知道,三儿说他跟你说过。三心思大着呢,想借土菜馆在城关立住脚。想在城关立脚难哪,他没那么多钱,只能慢慢地来。我觉得他能成点事,这孩子不空想,踏实,有个目标就实实在在地干,就像他做那房子一样,张黄鳝、照黄鳝、搂黄鳝、贩黄鳝、没日没夜。做房子的时候,志清跟他吵,说花那么多钱,不如做楼房。我跟志清说,别跟三儿吵了,三儿不是做房子,他想孝敬他父亲。新华你也知道长庚的事,长庚不就是为做房子累死的吗?难得有这份孝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