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四十二章 长安风起

第四十二章 长安风起

大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长安。

大汉内阁总理府。

夜已经很深了,陈群依旧伏案阅卷,没有丝毫的倦怠之色。自从曾炩在受封夏王,卸任内阁总理,陈群出任大汉内阁总理以来,他殚精竭虑,日夜***劳,四十岁不到的他已经鬓角隐见白丝,额头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昔日高大的身躯也日渐清瘦。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陈群眉头微皱,放下了手上的竹简,抬头向房门方向望去。

王凌推开门,三两步走近陈群,神色颇为紧张,“大人,贾诩大人请你急赴朱雀殿,说有要事相商。”

“夏王出事了?”陈群骇然变色。

“应该不是,我估计是南阳战场出事了。”王凌小声说道,“我昨天到内务部,听张昭大人说,太史慈将军攻击邓县受阻后,随即大量调集南阳和司隶守军南下,说是要准备攻打襄阳。此时南下打襄阳比较冒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叛军包围,所以贾诩大人和荀攸大人急告太史将军,请他不要冒险,还是稳扎稳打,继续围攻邓县为上策。但太史将军很自负,大概在送出奏章的同时就已经率军南下渡汉水攻打襄阳了。”

陈群焦虑不安,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备车,快,快……”

马车疾驰在宽敞的大道上,十八缇骑左右保护,向未央宫飞速而去。

陈群斜靠在车座上,把自己掩藏在黑暗里,双目紧闭,脑子里全都是太史慈,全都是南阳战场。

这是一场不该打的仗,但随着朝廷修改对外策略,一直被压制的朝堂矛盾终于爆发了。为了缓和和转移朝堂上越来越激烈的矛盾,朝廷不得不发动了这场南阳之战,而始作俑者就是自己。

去年五月,远在西域的夏王和边郡文武大吏要求修改对外策略的联名奏章,说明边郡和大漠上的形势很危险,西北两疆不能稳定,朝廷就无力南下平叛,这是血的事实。为了确保中兴大业能够顺利***,朝廷被迫提前修改对外策略。

随即,陈群提出了五个修改建议。一是逐步迁移外族进入边郡居住,引导和帮助他们改畜牧为农耕,在一段时间内或者灾荒之年给予减免赋税,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实施‘离散部落’之策,争取在几代人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把迁入边郡的外族人全部纳入大汉户籍。

二是重用外族人,尤其是边郡各级府衙,其府内掾属必须征辟一部分外族人管理外族事务,以赢得外族的信任和忠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一批外族权贵迁移到京城或者其它大城居住,把他们纳入士籍,融入大汉。

三是边疆戍边,要倚重一批外族将领,边郡士卒也尽可能从外族部落中征募,以减少中原人的北迁,缓解因为汉胡杂居给边郡造成的诸如草场、田地、习俗等等各种矛盾,让杂居各方逐步建立起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推行诸如通婚等等有助于各族之间加快融合步伐的律令。

四是在各外族单于庭、王庭设立学宫,置明师,让各族王公权贵、大小首领们的后代从小就说大汉话,写大汉字,读大汉书,长大了到帝国大学再深造,通过试经(考试)的优秀者可以入仕为官。到边郡授学的明师从帝国大学诸生中择优录取,三年一换,回朝后予以重用。

五是赈济制度,这是确保西北两疆和大漠稳定的基础。陈群的赈济制度不是单方面的无偿馈赠,而是朝廷和外族,和边郡百姓共同预防和抵御灾患。边郡建官仓,官仓囤积的谷粟一部分由各地“入粟拜爵”的富豪运送,一部分由朝廷运送,一部分由当地府衙筹措。边郡建马政,朝廷投入钱财,并利用边郡和大漠上的各外族战马、牲畜、草场等等,和各外族一起圈地养马,养牲畜,以备战争和灾患。

陈群对外策略的原则就是“征伐和安抚”,但他偏重安抚,而且很多政策都是几代人,甚至百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个新制的对外策略在朝议上很快得到了通过。然而,接下来的事就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了。

陈群为了实施这个新的对外策略,说服了天子、张昭和荀攸,做了一番人事调整。

太史慈由第四军区司令一职调任第二军区司令,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大汉都城所在地,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比不上第四军区。中将文丑出任第四军区司令,主掌第二集团军。

在迁都长安之前,北疆将防务进行了调整,分为十个军区,冀州是第一军区,司隶是第二军区,益州是第三军区,荆州是第四军区,扬州和徐州是第五军区,兖州和豫州是第六军区, 幽州和安东都护府是第七军区,并州是第八军区,漠北都护府是第九军区,凉州和安西都护府(现在的青海和***,也就是当时羌族的主要聚居地)是第十军区,第十军区在如今还包括了新成立的西域都护府。

第四军区如今虽然只有南阳一郡之地,但是却是扼守京畿重地的南大门,位置极为重要,在各大军区中是排第一的,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如今大汉的都城所在地,却只是排行中下游。太史慈认为陈群有意把他赶出朝堂,对陈群极其愤恨。

而陈群似乎为了平息太史慈的愤怒,马上将太史慈拜为荆州牧。

之后,陈群又是发动一系列的官员调任,虽然最初北疆系的人都不理解,还要大闹,可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北疆系的人却是在心里面笑开了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 长安风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