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这次在中原地区的行动还只是南宋朝廷整个军事部署的一部分。
除了胡世将和吴磷在西北与完颜撒离喝苦苦纠缠之外,南宋朝廷余下的几支野战军全员出动,对金兵发起反击。
负责淮东沿海至山东一线的是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而他的对手是完颜兀术的二路军元帅---聂黎孛堇。
韩世忠的大军与聂黎孛堇的金兵在淮阳军南面二十里处展开决战,双方你来我往,水战陆战交替进行,恶斗了整整六昼夜。
最后的结果是,韩世忠大获全胜,不但把金兵硬生生赶入沂水,淹死无数,还缴获了战船二百余艘,收复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几天之后,韩世忠又率领大军在淮阳军附近的潭城、千秋湖等地方连战连捷,最后驻兵于淮阳城下。
负责淮西和淮北地区的是张俊和杨沂中的部队。
虽然杨沂中不是直接隶属于张俊,但是战区重叠,根据宋朝的官制,杨沂中的官衔低于张俊,他也必须接受张俊的管辖和调度。
在岳家军出动了几天之后,张俊的淮西兵团也已经到了合淝。
张俊命令统制官赵密从西路出发,经过苏村、径取毫州;而王德从寿春星夜兼程,攻打宿州;淮北宣抚使杨沂中也挺进到太康。
打开地图细看,很容易发现,毫州和宿州位于陈州的东端,处于平行一线。甚至更向北偏一点。
也就是说,张俊他们居然推进到了比岳家军更北一点的地方。
很意外是吗?
这个以爱财、逃跑和避战著称的张大帅,这次居然如此激进,还赶到了岳家军的前面去?
只要仔细回想一下前后所发生的事情,真相就会马上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片区域好包括了一个城市---顺昌府。
在中原大战爆发的前夕,刘锜就曾经率领他的两万多八字军,在这里击败了完颜兀术的十三万主力大军。
顺昌之败,再加上来势凶猛的岳家军团,完颜兀术迫于无奈,只好把所有的金兵全部撤回开封府。以及在开封府周边的几个重镇。
也就是说。在张俊负责的区域内,几乎没有任何的敌人。
张俊指挥大军前进,就像去郊外旅游度假一样,根本不是什么占领和收复了亳、宿两州。负责接管工作而已。
南宋朝廷资格最老、资历最深的张大将军捡便宜捡到这种程度。应该很满足、很滋润了吧。哪怕不再进取。也要多在战场上呆一会儿吧。
这只是一般人的想法。
而张俊在现实中的选择却是,在没有任何的预兆之下,突然率领大军后退。一口气退回自己的庐州驻地去了。
这一天是绍兴十年的七月四日,可怜的岳飞还在满怀信心地给朝廷写战报,说在黄河以北已有州县收复,请诸路各军配合他继续向北方挺进,云云。
...
张俊此时的撤退显得非常的突兀和无理。
一来他没有受到金兵的攻击;二来他本人也没有向朝廷请示,甚至没有任何的官方文件能说明张俊撤兵的原因。
可以说,这次撤军完全是他张俊的私人行为。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但是,当回想起李若虚带给岳飞的口谕,张俊的撤兵就容易理解多了。
“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张俊与岳飞不同,打仗是要冒风险的,能不打仗当然不打;更何况,给他捎口谕的那位官员也不太可能象李若虚一样,愿意承担矫诏之罪。
按照这个推理,张俊的撤军行为还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是皇命难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勇气和决心。
可张俊的问题在于,他为什么偏偏选在了这个关键时刻才来撤军呢?
早点,或者再晚点不行吗?
早一点撤军的话,岳家军的攻势还没有全部展开,还随时可以从战场中脱身;而此时此刻,兵力全都铺开了,说走就能走得了吗?
再晚一点撤军,岳飞的攻势就会转化为战绩,完颜兀术会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撤退逃跑,甚至被抓捕。
那时战局明朗,岳飞也会进退自如。
可张俊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撤兵,让岳飞进退两难。
谁说张俊没有军事才能?
他恰到好处地卡住了岳飞的脖子---岳家军不是强吗,想进,得独抗全部金兵;想退,无论如何也得留下一部分本钱。
...
岳飞对于张俊的退兵毫无知觉。他一点都不知道当大家齐头并进时,突然间同伴们会不约而同地向后退了一步,把他晾在了最前线。
他的部队向北面的纵深不断铺开,离他越来越远;他身边的军队很少,甚至连最精锐的亲兵背嵬军都安排给了张宪。
可以说,这是他最虚弱的时候,而他大本营的位置却竟然被金兵发现了。
岳飞把他的指挥总部安置在颍昌府东南端的郾城县内。
依照正常的分析,岳飞总部的北方有张宪、王贵两支部队遮挡,侧翼有张俊、王德的大军,再向东还有韩世忠的水师,怎么看都不会有危险发生。
可是,当张俊和王德突然撤兵,顿时把岳飞的总部暴露了出来。
虽然如此,以当时的那种交通和通讯的条件,出现危险的概率也不会很高,中原地方广阔,要发现别人的总部谈何容易。
可问题是,在张俊退兵才两天的功夫,完颜兀术的本部精锐骑兵就已经出现在郾城的附近。
不得不说,这个时机拿捏的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