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在很被动,这种被动不是因为他们不该全民皆兵的组织起来积极备战,而是因为他们太积极了,而且相关行动的保密工作并没有做好。其实英国人最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做好靠近英吉利海峡一线的反登陆准备,而纵深地带的那些准备工作也要做,但却不用这么急。等到德军发起登陆作战,再在德军登陆方向上的桥梁、道路、机场、码头埋设**也来得及。只要事前把相关的物资准备好,把桥梁、道路、机场、码头那些需要埋设**摧毁的地方,设置好安放**的位置就行,而不必急于把**埋进去。
现在,这些埋好了**的地方,反而成了英国人的负担,要命的是,由于这些地方在德军空军轰炸时造成的殉爆,很多重要的交通设施,道路和桥梁被炸毁,反而限制了英国当局的物资、人员的输送。原本,英国人做的这些准备是打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现在情形倒了过来,变成了杀敌五百,自伤一千了。
很快,大多数的英国人都醒悟过来,他们发现了一个让他们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的结果,那就是他们付出汗水、付出他们家里所有能用的财产物资,花费无数精力做的那些反侵略的准备,如今却成了侵略者的帮凶!用一个略微极端的词,他们是在自掘坟墓!
这对英国民众们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试想一下,费尽心力的在为德国人挖掘的坟墓,突然间发现成了他们为自己挖掘的,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人怎样的沮丧!丘吉尔好不容易才鼓动起来的反抗情绪,在这一刻落入了冰点。此刻,唯一能让丘吉尔感到安慰的,就是民众们没有喊出让丘吉尔下台的吼声。大家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丘吉尔的错,所以没要求丘吉尔来背这个黑锅。
不过,议和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这一次,丘吉尔没办法压制这种声音了。但丘吉尔在政治面临的处境并没有改善,他还是不能由他提出议和,即便有人提出,作为战时内阁的首相,他也必须要强硬的否决。可民心已不可用了,这让丘吉尔只能把心思投到另一个折中的方案上去,那就是撤退!
撤退,同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难度并不下于抵抗。撤向那里的问题很好解决,最合适的地方莫过于大西洋对岸的加拿大了。撤到那里的话,他们能够更紧密的与美国联成一体。而问题在于撤退的次序的确定上,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人撤过去,只要有那些熟练的产业工人,有足够的农民,他们在加拿大很快就能再次恢复生产,积蓄力量。可这样的选择,英国的损失就太大了,恢复生产所需要的工厂、机器、原料等物质要是都由美国提供的话,很明显,仅是要偿还这笔巨额的外债,就会让英国政府和王室破产。
可是,要把在英国本土的这些工厂、设备、资源都往加拿大运的话,这需要庞大的运力,同时也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要命的是,那些港口和码头,如今都毁坏殆尽,仅重建这些设施就不知道要费多少功夫,破坏容易建设难啊!更不要说要顶着德国空军的轰炸来建设了。
其实,如果不是丘吉尔纠结于他个人的政治生命,英国可以选择投降的。欧洲国家从历史上,他们就很少去吞并那些原来就不属于自己的国土。就像法国与德国议和,除了双方有领土争议的洛林地区,德国对法国并没有领土要求。德国人占领的法国北部,也仅仅是考虑到与英国的作战需要。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和波兰的部分土地,那是因为这些地方原本在历史上就是普鲁士的地盘,但希特勒对比利时、荷兰、瑞典等他占领的国家,并没有提出领土要求。占领这些地方,实行军管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王室和政府都逃到了英国,他们还在抵抗,并未投降。所以,希特勒对这些地方必须军管,不能让这些流亡的政府有回来继续捣乱的机会。英国如果投降,他会需要承担巨额战争赔款,可总体损失,绝对不会有焦土抵抗更大,相比撤往加拿大的损失,也同样会小很多。
欧洲国家的这种战争传统,与东方国家是截然不同的。就像当年美国占领日本,麦克阿瑟虽然当了不少年的日本太上皇,可当日本的民选政府成立,确定了一系列与英美国家相同价值观的宪法和各项法律后,政权就交回了日本政府,虽然在日本,美国还有驻军,可那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他们在后来,并没有干涉日本的政局。在阿富汗、伊拉克实际上也是同样。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这些国家政府的价值观能否与西方保持一致,对领土要求并不强烈。冷战为什么会结束?说白了,就是俄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上,价值观上的趋同。当然,对抗依然存在,争夺的目标已经转向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这种争夺,在美国与法德为首的欧盟也存在,与他的盟友英国之间也是一样。虽然美国在全球拥有数量巨大的海外军事基地,但所有这些海外基地基本上都是租借的,美国的国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可现在英国的首相是丘吉尔,他现在才是英国实际上的领导者,只要他还担任着首相的职位,向德国投降就不会在考虑之列,虽然投降能减少英国的损失,使他的民众远离战火。在丘吉尔看来,只要最终能击败德国,英国现在的所有损失,都将会由德国来买单。而且,他将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伟人。要是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