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苏联英雄>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
没来得及被送到一线部队而已。

由黄铜改为覆铜钢或涂漆钢制造弹壳,对于战争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战时铜资源“打架”、供应不上的风险。

和平时期枪弹生产的工厂数量没有如今这么多。很多工厂都是临时征调转产;苏联的国土又无比巨大,战争中各地区的资源调用显然也会受到地域因素和运输的巨大影响,这才导致各地不同地军工厂想不同的法子,为了速度和节约资源。

黄铜供应能够保障的工厂还是继续生产黄铜弹壳,像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几家枪弹工厂,供应指标能够按时运达,搞覆铜工艺或者搞点钢板,对于整体战略而言。这里还不如用黄铜。

在距离黄铜生产冶炼生产基地过远的工厂,与其等不能定时送达、数量也不能保证的黄铜板材,还不如干脆“逼起来”研制涂漆钢弹壳。

在化工、电镀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工程师和技工同志们就搞覆铜或鎏铜工艺——发挥同志们的智慧,因地制宜,一切为了前线!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红十月”弹壳制造厂。

一号检验车间,巨大地厂房内有12排长长的检验台。每排检验台长达近80米,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名检验员在工作,总共加起来有600名检验员在这里紧张的工作!

这样的检验车间在弹壳制造厂有整整4个!工人加起来近6000名!

一眼望去,所有检验员全部都是妇女同志,这里采取的是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式工作制。同志们几乎没有休息天。除非生病请假或有什么急事,不然大家都会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以前的八小时曾加到现在的普遍超过10小时!

工厂已经两次扩大生产规模,熟练工人数量不足。只能增加同志们地工作时间。

男人们很多都上前线了,伊热夫斯克和附近农村的妇女同志们都接受党的号召,离开自己的家庭,从一些能够离开的岗位来到兵工厂,生产打击法西斯地武器弹药!

同志们没有一点怨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苏维埃祖国!!!

老工人们教会刚来的人如何熟悉手头的工作,很快她们就成为生产的主力军!没有熟练地技能、没有文化没关系,工作会让一个最朴实的农村家庭妇女很快成为技术优秀的技工。

伊热夫斯克原来有近四十万人口。但这会在街道上,只能看到极少数的行人,能够工作的人都在忘我的工作,而伊热夫斯克轻武器兵工厂所属的十几个生产联合体是城市中最繁忙的地方。

弹壳检验车间,这里可以说是最不需要技术地地方——只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麻利的手脚,只要有这几样,就能在这里成为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在这个车间里,姑娘很少。上了点年纪的大妈倒是不少——年轻人都去学习技术当“真正真的”技术工人了。大妈们担当起了检验弹壳的重任,为此兵工厂领导部门甚至想尽办法搞来了一大批老花眼镜。提供给妇女同志们。

工人同志用推车和木板框将堆积成山地待检验弹壳分到个个操作台上地大格子里,检验员们手脚麻利的检查一个个弹壳,将大部分合格地弹壳放到右手边的木筐子里,极少量不合格的产品被扔到左手脚边的筐子里。

工人们用推车拿走检验完的弹壳,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效率极高的运行着。

上个星期一号车间的妇女同志们分班进行了培训,因为接下来一号检验车间即将检验新的产品:新试制的涂漆钢弹壳。

从5天前,两排检验台就开始改为检验钢弹壳,而到今天已经扩展到六排检验台。按照车间主任同志的说法,很快整个一号车间就会全部改为检验新式弹壳,而不再出现原来的黄铜弹壳。

一号车间是个试验点,即将完工的两个新检验车间也会检验新式产品,而其他几个老车间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检验黄铜弹壳。

车间外正在下雪,阴沉沉的天让射进车间的光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人的工作台前都有一盏灯,但就是这样。人站在车间里都还是感觉到有些阴暗,只有工作台是明亮地。

车间里有些冷,几百个灯泡发出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刚刚换班,但有很多上一班的同志还坐在车间边上的临时工作点加班,她们都是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会的同志。

车间墙壁上有几排醒目的大标语——“为了胜利,努力工作!”

“一切为了苏维埃!”

“保证质量就是保护战士们的生命!”……

几位正在靠近车间门口,由几条小凳子组成的临时工作岗位上地检验员看到车间主任费多洛夫进来了,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军官。他军服上的识别符号表明他是一名工程勤务少尉。

少尉很年轻,才22周岁,这几天技术员们已经见过他好几次,“你们好,主任同志,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大家好。”

主动加班的同志和他们打了招呼,因为她们是在加班,如果是在那几排检验台上。除非领导们在身边问,不然谁也不会分神和他们打招呼的。

卡拉什尼科夫这次是按照上级的指派,做为兵工厂的特派技术员到弹壳厂指导、监督两周,再过一周就要回兵工厂技术部。

这几年的变迁,对年轻地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