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苏联英雄>第五百五十一章 “元帅攻势”1

第五百五十一章 “元帅攻势”1

贝利亚在严寒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出从铁矿山抽调苏联矿工前往米尔内、由德国战俘填补铁矿山劳动力的决定时,林俊已经站在内门奇内北部高地掩体内,通过炮队镜观察5公里外的德军阵地。

对于阵地上的条件林俊有些不满意,风雪天里同志们很多都只能在半封闭的环境下过夜:从医务部们那了解到,单单这一处高地,每天至少有两位数以上的冻伤兵员。

费科奇诺夫站在边上给林俊做介绍,这段时间以来“小地”是大小战斗不断,德国人在前方集结有重兵!。

“根据今早的空中侦察估计,左翼6公里外的小树林里应该部署有至少一个装甲团,在城区后方还有大约一个师的德军。”

“内里斯河封冻情况如何?”

“根据下游的冰面情况估计,步兵同轻型卡车通过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坦克。”费科奇诺夫说,“这里同明斯克的气候有些不同,更靠北些,但气温要高点。”

林俊眼睛从目镜上移开,看着少将同志说:“费科奇诺夫,你就拿不下前面那座小城?从这里到希尔文斯托至维尔纽斯公路,再往西一直到内里斯河拐弯,整块地带都没有上规模的支撑点。”

这下瓦图京和费科奇诺夫的脸色都变了变:元帅这是要他们拔掉眼前这颗钉子!

说说容易,但做起来谈何容易,手头实力有限。

“元帅,我们近期集结的重兵都在西北部,这里部队并不多。”瓦图京这也算是给费科奇诺夫解围。

林俊微微点头,自己明白面前的两名指挥员都能看到眼前这个地形同季节水文条件加起来的战机——内门奇内南边是条河!

冬季快结束了,只要截断冰上交通。眼前这几万德军就如同瓮中之鳖!

只不过这只“鳖”非常凶悍,还想着吃了自己,称之为猛虎也不为过。

“如果实在去年6月,一师只需要12小时就能彻底攻下这整块地区,但现在很难。您看,正面在内里斯河北岸的德军至少有3万人,坦克不会少于100辆,至少还有两个重炮团。”费科奇诺夫不是蛮干之人。但也敢于冒险,“元帅,再给我两个满员的机械化步兵团和足够的重炮,至少两个炮兵团,我能在24小时之内攻占前面地内门奇内,并构筑沿河防线。”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方面军的两个机械化步兵团河那个加强坦克营什么时候能到?”林俊问正在低头思考的瓦图京。

“坦克营今晚10点前就能到,明天中午之前两个步兵团能在高地北侧集结完毕。”上将同志说的干净利落。它已经在盘算元帅大胆的计划。

“据我所知在白俄罗斯的波斯塔维,步兵第144师已经再次整编完毕,现在还在没有决定编入哪个方面军,就向统帅部暂借一下。在斯维尔有第1536重型炮兵团已经整编成重型自行炮兵团,同144师相同的情况。这两支部队48小时之内就能调到这里。”

林俊这是要跨战区调动兵力,谁让内门奇内距离白俄罗斯只有20公里,到时候再把部队交还给白俄罗斯就成。

如果只是部队调动,24小时内就能完成——斯维尔距离这里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还能通过一段铁路运输,时间是要花在装备、后勤的准备与物资地调动上。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你看如何?”

“值得一试,元帅。”这是古谢夫等人已经把一大张这一带的小比例尺地图摊在桌子上,瓦图京指着地图说:“现在内门奇内对于德军而言就是个巨大的桥头堡,虽然重兵部署,不过一旦被我军攻陷,他们只能从维尔纽斯正北方向支援。当然。先提条件是能够有效的摧毁、控制这段长度近十公里的河面。”

“一旦我们的战术目的达成,如果我是德军指挥官,绝不会采取强渡夺回阵地的做法,那样是自杀式地进攻。”

“需要绝对控制内里斯河冰面,这还需要24小时内保持局部空中优势。”林俊敲了敲地图,“换张比例尺大点的。”

很快两份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被拿上来,林俊选了张比例尺大的,用圆规和尺子一量:“战斗机近卫一师加入此次作战。再加上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空军第16集团军距内门奇内200公里范围内地所有轰炸、强击机部队。”

明斯克距离内门奇内空中距离只有160公里。这会白俄罗斯战场有点像“温吞水”,抽过来“干一票”!根本不用换机场。直线距离“够短”,加上这边的几个前线机场,能够保证形成绝对的局部空中优势。

饭一口一口吃,三万人大小也算狠狠一口!

拿起电话机,接通图哈切夫斯基的指挥部,协商了一下:关键是这里地动作会不会引起整个波罗的海沿岸两军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在维尔纽斯以北防御地带能不能顶住德国人可能的疯狂支援。

原本图哈切夫斯基对于内门奇内是要晚些解决,但既然元帅和自己的参谋长都认为时机很好、“干一票”就能解决东南部的这颗大钉子,红色战胜同意。

“安德烈,我再调出近卫火箭炮兵第九十四团,他们一小时后到达帕涅韦日斯,我通知铁路部门和部队,直接发往什文乔尼斯,距离一师一线阵地只有不到40公里,明天中午前就能抵达需要地域。”

一个新到的近卫火箭炮团装备有30至45门m-13火箭炮,对于方面军司令而言现在可以随时调出,而对


状态提示:第五百五十一章 “元帅攻势”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