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苏联英雄>第一百二十三章 图哈切夫斯基的忠告

隔几天之后再站在张鼓峰顶,展现在林俊眼前的景色比已大不相同:前方平原的稀疏树林荡然无存,只留下大战后的满目疮痍。

到处都是爆炸留下的弹坑和烧焦的土地,坦克碾压的痕迹清晰可见,还有日军遗留下的东一堆西一堆的汽车残骸。从峰顶一路向前一公里的位置内,战士们正在构筑半永固工事,这也是按照林俊与布柳赫尔的计划,将阵地推到朝鲜一方——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再说远在莫斯科的外交人民委员同志也需要这“一公里纵深”做谈判筹码,估计现在他已经在莫斯科开始在和日本大使扯皮,大战三百回合,只不过谁都知道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已经输定了。

谈判,那是需要军事做后盾的!

10月7日上午,飞机上的林俊独自一人在沉思——现在这架飞机正在飞往赤塔。由于返回南京的行程不像来远东时那样紧急,飞机将在赤塔过夜,然后再到乌兰巴托。和来时不同,由于日军在中国华北战场的快速推进,林俊所乘坐的飞机在乌兰巴托起飞后将飞往兰州,然后再前往南京。

昨天返回哈巴罗夫斯克之后,林俊在远东红旗特别集团军指挥部里见到了一位老熟人——降级为师级指挥员的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想到会在这里和林俊相遇,他早就知道林俊来远东的事,但由于那个微妙的原因,他一直在回避与林俊碰面。

既然遇上,大家也算是老熟人,要是遮遮掩掩当作不认识反而不好。苏联高层里谁都明白,这个前元帅是安德烈和亚历山大两人联手保下来的,如果没有两人的“仔细调查”,他很可能已经被枪毙。林俊邀请图哈切夫斯基到自己的临时驻地做客,图哈切夫斯基也不是个胆小怕事之人,既然林俊都不担心莫斯科可能出现的怀疑,他更不用怕什么。

在34年抵达莫斯科至今,林俊还没有一次是与这位“红行这样的谈话,就是自己当上军事委员会委员那会,和图哈切夫斯基也就是工作上的接触。

两人的谈话从图哈切夫斯基在远东的工作谈到林俊在中国的情况,最后说到了对目前世界局势与图哈切夫斯基的老本行——武器装备。

“安德烈同志,简报上说你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也没什么,只不过打了个小日本措手不及,就和这里一样。和日军相比,我们的陆空军武器装备暂时占有优势,而且它们的作战思想也已经落伍。但和我们潜在的敌人德国相比,我们的装备并没有占有什么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的,帖别是在航空装备上。”

“和德国人相比,我们的总体工业能力还是处于劣势。明年就是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但到时候我们的钢产量最多也就是德国的三分之二。”作为多年的工农红军装备部部长,图哈切夫斯基非常清楚苏联的家底。

“最令我担心的是我们技术工人队伍的情况,这些年我们虽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但就是按照最乐观的估计,目前也还不到德国人拥有技术工人的一半。而且从现有的情况看,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让所有军人具有德**人那样的素质,不得不承认德军的军事素质在目前来看是全世界最优秀的。”

“所以不管从士兵还是装备,我们只能以量制胜,在不降低核心战斗能力的情况下,精良简化装备的生产步骤,这一点我们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图哈切夫斯基说。

“安德烈同志,具我知道的情况,你在去中国前力挺的那个型号坦克就在这范畴里,质量好还生产简单。

“今年我们俘获过一架德军的梅赛斯密特109战斗机,用我们设计师的话而言这是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不适合我们的设计与装备思路,虽然优秀但它太精密,不适合我们的战略。您曾经说过,技术装备是消耗品,管用就行。”

“呵呵,没想到你还记得我在36年说的这句话。我告诉过设计战斗机发动机的同志,战斗机发动机的寿命有个几百小时小时就够了,用不着花代价去设计寿命太长的精密发动机,这样不仅产量上不去,还会难为制造厂的工人同志。“

“哈哈,当时传说还有几位同志和你争得面红脖子粗。”

“观点不同而已。”

“我赞同你的观点,几百小时已经足够。我是名战斗机飞行员所以很清楚这点:和其它飞机不同,大战状态中没几架战斗机能挺得到飞够200时。又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东西,不过是消耗

林俊清楚的记得后世对苏式飞机最糟糕的评价之一就是发动机寿命过短!没想到自己却成了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始作俑者”之一。

两个大国开战,又不是和平时期一架战斗机能用个十几二十年,几千小时的发动机寿命有个鸟用!不仅造价贵,制造也麻烦,与其等着摔成废铁,还不如多生产个几台(估计对于这一点有人会有不同意见,意见就不用发表了,因为万不可用现在的观念去思考二战的情况。曾经有人去计算平均一名苏联红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生存时间——3时!当然这个问题的正确性还有待于探讨,但能确定的是:大部分技术装备的当时的实际寿命一定非常短。而美军的陆军航空队轰炸机部队也做过统计,他们的轰炸机成员的平均寿命在作战高峰时是三个星期,因为他的座机已经被击落了。)。

大战拼的是消耗,谁消耗得起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图哈切夫斯基的忠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