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的粤州,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太阳老早就高高升起,挂在天空,猛烈的炙烤大地。哪怕是早上的阳光,被晒几分钟,皮肤都发烫了。
七月的最后一天,正是周六。如果没有特别的事要做,上午时分,看到外面烫得很的太阳,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的。
林谷之家。
林语彤早早就装扮妥当,收拾干净,静等爷爷林谷之与她一道出门。
“爷爷,你得了没,再不去就要迟了!”林语彤显得焦急。
“来了来了!”林谷之从卫生间跑出来,身手矫捷,一点都没有老年人的姿态,他抱歉地向林语彤示意一下,之后二话不说,两人结伴出了门。
林家大厅,只剩下林谷之的儿子与儿媳在面面相觑。
“爸这是怎么了?难得我们周末在家,不一起热闹热闹,怎么急着跑外面去了呢?语彤也是,我那么大个人就坐在这里,她好像没有看到似的,招呼都不打一个就出门了!”林家儿媳有些埋怨地向丈夫抱怨。
林家儿子苦笑说道:“你就知足吧,我还是她爸呢,她不也当我不存在么!现在他们爷俩眼中,只有一个人的存在了。谁让他的新书今天上市呢!”
“谁?”林家儿媳有些不大清楚。
“苏文!”她丈夫向她解释了自己的父亲与女儿迷上苏文的事情,说他们两把苏文当偶像,只要有新作品,必然不放过。
媳妇听完,一脸诧异:“有这么夸张吗?不就是一个中学生的小作家么,值得吗?”
“嘘!”丈夫做一个噤声的动作,小心地说,“你这话可别当他们的面说,否则他们与你不客气!”
媳妇怒了:“还有天理吗?”
丈夫做一个摇头的动作:“在偶像面前,什么亲人天理。都是假的。你看着吧,他们爷孙出门买那什么诗集,肯定不止买两本,说不定他们会给我们一人买一本。说是为苏文的作品销量做贡献!”
媳妇彻底无语了。
再说已经出门的林家爷孙。
林语彤走在前面,不停地招呼林谷之快一点,生怕迟了新书卖完。
林谷之让她淡定,说:“小彤,你就放心吧。这是诗集,现在买诗集的人不多了,我们肯定能买到,不会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那样断货的。”
林语彤迫不及待地说:“我不是怕买不到书,我是想第一时间看看《人生若只如初见》里那些新出的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我问过苏文了,他说诗集里有十多首是新作品,还没有面世,只在诗集里与大家第一次见面。”
林谷之闻言也激动了:“那就快点,我也迫不及待想看到苏文的新诗了。我之前就说,他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诗歌。他就应该专心写诗,没必要去弄什么戏剧之类的东西。”
林语彤翻了翻白眼:“爷爷,你也懂说诗歌买的人不多,人家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有戏剧才华不用,反而要人家吊死在诗歌这树上,岂不是为难人家么!”
林谷之唏嘘了:“这年头,什么都往钱看,连文学创作都不能安心了!罢了,这是时代潮流。谁也无法逆转。”
林语彤不敢接话了,生怕爷爷又一顿感慨教训。
两人赶到家里附近最大的书店时,已经快是吃饭时间了。
正如林谷之所预料的一样,哪怕苏文现在名气正旺。在粤州本土可谓如日中天,如果是其他新作品上市,一旦准备不足,肯定会造成断货的现象。然而,《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是诗集罢了,太文艺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受众就小了许多。
一打听,书店的人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新上架,还有货。
两人欣喜着去找书,可也有出乎林谷之意料的地方:货是有,但是买的人不少,要排队!
书架之前,有七八个人在排着,都是要销售员给他们拿《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书。
听他们的议论,有的人是真的喜欢诗歌,有的人看过苏文其他作品,觉得要来支持一下,还有的人完全是出于对本土作家的好感觉得要支持鼓励。
林家爷孙很快就拿到了成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他们觉得封面很有味道,是一副简单的山水笔墨图画,远景是茫茫河水,边上还有亭子,亭里有人,有男有女,好像在话别,又好像在缠绵。
一切看上去很缥缈,有一种朦胧美。
熟悉苏文的人,都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他词里的一句经典佳句,以前是在报纸上看过,现在在一本册子里印成铅字,那种感觉,又大不一样。
哪怕是熟悉的,还有期待与激动的情绪涌上心头。
这册子很薄,总共也就一百页左右,比剧作厚不了多少,定价是八华元。
这个价格,不高也不低。
“值了。”林谷之摩挲着本子上的字体,觉得这出版社还是比较厚道的,印制精美,价格中等,没有欺骗读者。
唯一让他们不满意的就是里面的诗歌太少了,总共也就四十多篇,而且大部分是已经熟读的,让人遗憾不已。
打开一看,诗集只分两部分,一是新诗,一是古诗词。新诗在前,古诗词在后。新诗以《断章》开篇,一开始就吸引了眼球,让人沉醉在文字的魅力之中。
《木兰花令》是古诗词里面的压篇之作,开头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人遗憾中带点惆怅,在惆怅中结尾,让读者不禁唏嘘,纷纷把苏文的名字印入了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