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第三百七十八章 河南会战(十三)

第三百七十八章河南会战(十三)

“刘水现在何处?”张任心情大好,看了一眼眼前的吴兰,笑道。 。

“刘都督率军八万,于巴山下屯驻,待兖州战况变化之后,方才出兵兖州,驰援曹‘操’。”吴兰如实答道。

“蜀郡现有多少屯田兵马?”张任微微皱眉道。

“不过五千‘精’兵,却皆是以主公曾经训练骁战营之法训练成军,由将军李严统帅。”提到飞龙山下的驻军,吴兰亦是面怀崇敬,当年刘水追随张任起兵紫金,却是近十载了,如今,终究是杀回来了。

“贾龙大人如今状况如何?”张任微微颔首,心中却是一阵惊讶,刘水在益州多年,想不到竟是为他招揽了不少人才,先有邓芝,后有吴兰、李严,中者并不出众,然李严、邓芝却也是悍将。

“自刘焉入蜀中来,贾大人便是心有不满,然而,都督几番向贾大人进言,言及天下大势,而主公在北境连战连捷,竟是开疆拓土至数州,更是给予贾大人信心,目前,却也是在刘焉身前虚与委蛇,待主公大军入蜀,便可调集部众,与其一战。”

“蜀中势力为何?”张任微微颔首,扫视一眼帐中众将,目光收回道。

“原蜀中兵马已是被刘焉掌控,刘焉麾下六大部将,黄权、高沛、杨怀、冷苞、邓贤、赵韪,更有部众七万,而贾将军麾下,仅有卓膺、雷铜二位将军,所部兵马不过一万余众,都督麾下尚有昔日两万三千部众,然身在军中,被刘焉麾下部将监视,此番,却是不能公然率军与吾军回合。”吴兰落座,看了一眼帐中众将投过来的目光,虽是浑身不自在,却也是勉强笑道。

“戍守在沔阳的,乃是何人?”

“张鲁部将杨昂,所部七千余众。”

“曲阿,汝率骁战营,先取沔阳。”

“诺。”

“吴将军,汝新入吾镇北军,便暂随本王前去下了褒中罢。”

“敢不从尔。”吴兰面‘色’欣喜,张任所率突袭之兵不过五万余众,然而,身侧曲阿、典韦,皆是成名已久的悍将,再添上张任亲卫,号称镇北军中最骁勇的骁战营,必然能够功成。一旦占据汉中、再突袭‘阴’平,足以将张鲁根基断绝,而镇北军前后夹击张鲁大军,而后援军可顺势南下,攻打益州,仅凭益州刘焉那等无能之辈,吴兰却是信心十足。

..。

吴懿是豫州陈留郡人,叔父吴匡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属官。

刘焉迁任益州牧,吴懿因其父亲与刘焉‘交’情很好,因而带着全家随刘焉入蜀。后刘焉心怀自立为帝的想法,善于面相的人又说吴懿妹妹吴氏日后将有极尊贵的地位,于是让跟随自己入蜀的儿子刘瑁迎娶了吴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率众进攻刘璋,占据广汉郡的涪城。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璋派遣时任中郎将的吴懿与刘璋手下将领张任、刘璝、冷苞、邓贤等率兵在涪县一带与刘备军‘交’战,但皆被刘备击败,诸军退守绵竹。吴懿率军向刘备投降,受任为讨逆将军。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刘备平定益州,拜吴懿为护军,并迎娶吴懿当时身为寡‘妇’的妹妹吴氏为夫人。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吴懿升任关中都督。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逝世。五月,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吴懿受封都亭侯。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吴懿也随军出征。

公元230年(建兴八年),吴懿和丞相司马魏延在诸葛亮命令下引军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汉军行至阳溪一带,遭遇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吴懿和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吴懿因功受封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并升任左将军。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因大雨淋漓,粮食运送不继,汉军撤退回蜀中。八月,大军退还后,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弄’虚作假,想推辞责任。吴懿和诸葛亮等联合上书后主刘禅,请求罢黜李严。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吴懿受命为汉中都督,出镇蜀汉军事重镇汉中郡,并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公元237年(建兴十五年),吴懿去世。

吴兰最初为刘璋部下,在刘备进川时刘璋部将吴懿举荐雷铜、吴兰为副将,领两万军马前往雒城。另一将领汵苞被刘备击破,雷铜、吴兰前去接应被黄忠杀退。

二将退守雒城围困魏延又被黄忠击败,二将又跟‘腿’刘璝攻夺刘备寨。

刘备攻打雒城,雷铜、吴兰和魏延、黄忠二将对阵,后二将追击时中刘备设下的埋伏,迫不得已,只好投降刘备。

马超军队到达下辩时让吴兰当先锋,结果与魏国曹洪军队相遇,吴兰想要退军,但手下牙将任夔却与曹洪对战被曹洪所杀,吴兰大败。

后来曹‘操’亲自前往,结果败退斜谷。埋伏在斜谷的马超、吴兰带兵拦住曹‘操’,曹军败走,‘乱’军中,曹彰正好碰见吴兰,两个人‘交’战,没几个回合,曹彰一戟将吴兰刺于马下。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八章 河南会战(十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