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力规模角度看,德军处于劣势的一方。布吕歇尔统帅的德军第二师和第三师,听起来虽然规模很大,但实际上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而卡尔一世统领的普军达三万二千人,同时萨克森军还有一万多部队散布在整条战线上。而在南方波西米亚,奥地利军团也正在集结,弗朗茨?莫里茨?冯?拉西伯爵陆军元帅率领的两万六千人规模的奥军也正准备进发。可以说,莱比锡战役在爆发之初,形势是极为不利于德军的。
德军总司令部原本认为,联盟的调兵遣将可能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马恩斯在整体的战略上也是偏于激进,希望在奥地利和普鲁士大动干戈之前,占据尽可能多的土地,从而汲取更多的力量。但是这种大胆策略同时也会使得德军在兵力本身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了整体的防御范围。
编组完成的四个师兵力,除了第二、第三师处于莱比锡战场的前线,第一师仍旧在汉堡坐镇,防备着普鲁士和梅克伦堡乃至丹麦的兵力,从北面袭击过来,动摇现在德意志共和国的首都。第一师也是现阶段德军人数最多的一个师,有八千多人的兵力,而且装备了数量不少的重武器。第四师规模最小,只有五千人左右,刚刚完成了对奥地利驻比利时军队的战斗,虽然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但莱比锡战役爆发之后,马恩斯急调第四师向东运动,支援莱比锡的德军。这个时候,马恩斯和布吕歇尔还比较担心已经明确加入了联盟的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他们都在共和国的南方。在德军兵力有限的环境下,相当于将共和国柔软的腹部露出给了符腾堡和巴伐利亚,虽然这两个邦国的军事实力不怎么样,但是如果他们伙同奥地利人从南方进军,走一个大迂回,那么德军就会被截断后路,面临更加危难的情势。
不过,德意志共和国和国革并不是完全没有抵抗之力的。首先国革武装起了大量的革命群众,组成了人民卫队。这些人民卫队的战斗力虽然要差一些,但是规模很大,而且在本乡本土作战,在妥善的战术下可以牵制住大量的敌军。马恩斯甚至已经计划好,一旦联军从南面杀过来,一方面国革会组织人民卫队固守据点展开残酷的守城战消耗敌军的斗志和兵力,另一方面将会将人民卫队化整为零,对敌军进行各种骚扰作战,也就是进行游击战,让敌人感受到人民战争的泥潭。
毕竟国际主义的传播在这一地区是十分顺利的,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贵族和其走狗要么被逮捕清算,要么自己落荒而逃了,德意志共和国控制的地区不会有什么贵族反乱势力。
此时德军还俘虏了大约二万名的诸侯军队,马恩斯希望能够迅速将这些俘虏改造,然后编制成德军加入作战,当然贸然启用“解放过来”的部队,会面临信任问题,马恩斯和布吕歇尔都会害怕这些原本的贵族军队会在他们背后捅刀,暂时来讲还是不太敢用这样的部队。
当马恩斯了解到普奥军队正在集结,并准备在萨克森与德军交手的时候,也是多少有些慌乱的。毕竟敌军的规模是本方的数倍之多,虽然德军装备存在一定优势,但是之前被击溃的萨克森军队在重新集结之后,在莱比锡西侧的白鹊河组织防线,其作战目标就是坚持作战,直到卡尔一世带领的普军从后方赶来。
德军第二师从魏玛出发,第三师从阿尔滕堡出发,先后击败了萨克森军队之后,最终在莱比锡西南会师,共同面对萨克森军打造的终极防线。而此时普军尚距离莱比锡近一百公里,需要数日的时间才能抵达。萨克森国内并没有铁路,无法进行铁路调兵,也没有特别好的公路,当然普军也没有唐军那样众多的军用卡车,所以单纯靠双腿行军,速度是十分有限的。
单独面对白鹊河防线的萨克森军,布吕歇尔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双方的兵力并没有多少差距,而且德军的火力是全面占优的。仅炮兵一项,由原德意志兵团组成的德军炮兵部队,拥有火炮二百多门,其中拥有四个满编的105毫米榴弹炮炮兵营,装备的都是原本唐军装备过的早期型号的101。四个105毫米榴弹炮炮兵营就是72门火炮,所以德军炮兵群的威力是极大的。
这时候布吕歇尔面对强敌,却做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他留下了第二师七千人的兵力,开始猛攻萨克森军的白鹊河防线,而命第三师在莱比锡南部绕过去,避开了与萨克森军直接交锋,而直接抢先控制了易北河。这样一来,布吕歇尔就用劣势的兵力,从一场攻势作战打成了带有攻击性的守势作战。第三师六千人的兵力将在易北河一线,全面阻挡普军的攻击,而布吕歇尔则希望用第二师的兵力突破白鹊河防线,占领萨克森重镇莱比锡,先行歼灭掉比较弱的萨克森兵团,从而改变整个战场的态势,使得德军在对敌的时候降低一些压力。
10月26日,布吕歇尔在拂晓命令德军对萨克森军发动全面进攻。首先是德军炮兵开始炮轰萨克森军的防线阵地,这场激烈的炮击持续了五个小时,严重破坏了萨克森军的防御能力,虽然萨军也尝试进行了火炮的还击,但是收效并不大,德军的火炮威力射程都优于萨克森军火炮。
到中午12时,德军对已经被轰了一上午的萨克森军发动了冲锋,萨克森军还是利用机枪和有效的火炮,对德军造成了一定阻挡的作用,但是德军的攻势特别坚决,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