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抗日之尖刀>第206章平津危机

历史的轨迹沿着主脉滚滚向前,丝毫没有改变。年轮进入1937年7月,日军基本上完成了战争准备,但是日本需要一个借口。本来平津地区就坐在火药桶上,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被引燃。时下北平几乎成为孤城,其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封锁,卢沟桥是唯一通往南部的通道。日军期望兵不血刃逼迫29军主动退出北平。可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决心与北平共存亡,决不让日军的阴谋得逞。

如此局面下,日军按耐不住,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挑衅。时下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宛平城外以军事演习为名制造摩擦。当时清水节郎借故一名士兵失踪,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继而爆发军事冲突。这是日军蓄谋已久的战略,只不过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面对日军的的挑衅,29军军长宋哲元命令前线官兵不得后退,坚决守住卢沟桥、宛平城。也许这正是日军所看到的局面。8日,日军开始炮击宛平城,由此拉开日军全面侵华的序幕。七七事变次日,中共率先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寸土,为保卫国土流进最后一滴血的口号。

就在枪炮声时断时续下,老蒋在南京电令29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不可失手!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由于兵力有限,为了赢得调兵遣将时间,随即玩起了和谈的把戏。7月17日,老蒋在南京发表讲话:“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最后不能退让的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其实老蒋看明白了日军的企图,已经无法阻止日军挑起全面战争的脚步。7月25日,就在日军对宋哲元及29军发出最后通牒的当天,欧阳剑参加完军委会议,从瑞金赶回云水县城。此时,兵团司令部内气氛凝重,兵团师以上将官列席。“同志们,日军在宛平城挑起军事冲突,毫无疑问是全面进攻的序幕。根据情报显示,以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为首,根据日军大本营下达的作战命令,目前已经在北平郊外集结了6万兵力。”

“其住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第1、第11旅团,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已经云集,大规模的战事即将爆发。就在今天日军对29军发出最后通牒,残酷的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根据情报,日军还要陆续增加兵力,日军大本营已经下令从国内调兵。面对严酷的战争形势,军委命令江西、福建进入一级战备。军委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报,我部随时准备出征。”

“可是军事委员会命令我部待命,不可轻举妄动。淞沪作为战略要点,日军必然要夺之,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肖克、张世英!”“到!”二人站起来。“命令你部第15、16师,向浙江边境集结待命!”“是!”“粟裕、罗荣桓、贺龙!”“到!”三人同时站起来。“命令各部包括防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随时待命!”“是!”“李光达!”“到!”“根据军委命令,由你兼任预备役兵团司令,完成预备役部队整合!”“是!”

“陶勇!”“到!”“立即启动封锁鄱阳湖计划,随时待命。此外通知李大宝,开始实施b计划。”“是!”“毛书记!”毛泽覃表情严肃站起来。“根据中委统一部署,九江地区率先进入战时体制,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靠你了。日后作战的后勤工作也靠你了!”“请总参谋长放心,我马上召开会议部署工作!”

“同志们,大规模的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我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其残酷性史无前列。面对凶恶的日本军国主义,我们只能以牙还牙,用我们的热血和牺牲捍卫国土,捍卫我们的家园。我们别无选择,直至把侵略者赶走、消灭。我们八路军要像一把尖刀,随时杀向日军的要害。我坚信4万万同胞,众志成城,一定会把侵略者埋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众位将官散去后,粟裕留下来询问道:“参谋长,防空部队现在就进入阵地吗?”“防空部队不仅进入阵地,而且从现在起,每隔三天就要进行防空演习,要让民众养成防空习惯,这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我这就去部署!”粟裕走后,欧阳剑走进电报室道:“给上海发报,启动a计划。”欧阳剑要让老蒋丢掉所有幻想,a、b行动计划就是加码。

欧阳剑回到作战室内,凝视硕大的军用地图出神。眼下作战室分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战时可以进入地下指挥作战。而且地下还有暗道与外面联通,必有时可以安全撤离。此时,欧阳剑凝视淞沪地区地图,内心明显有些焦急。七七事变爆发后,欧阳剑以个人名义向老蒋请缨,要求率部前往淞沪地区防御。没有想到老蒋回电只有4个字:逼宫大忌!

欧阳剑清楚,老蒋的意思说的很明白,不要自不量力,干扰统帅部的战略部署。欧阳剑分析,老蒋绝不会让自己率部前往淞沪地区,这里面的猫腻不言而喻。目前;老蒋的嫡系部队,尤其是驻守淞沪地区的张治中第9集团军,其麾下第88、87师是德械师,武器装备完全是德国造,而且是在德国教官训练下的精锐部队。

换言之老蒋已经制定消灭上海日军3000海


状态提示:第206章平津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