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醉卧江山>第六百七十八章 全面战争的开端

面对这样的难题,苏牧心里其实清楚得很,作为主帅,他日夜不休地研究着军报,除了关于敌人的信息,更多的则是了解大焱军队的构架和兵种配置等等综合资料。

不能分兵,即便分兵也不一定能够及时赶到,看似苏牧该一筹莫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如今大军已经集结了十万之数,但这些并非整个大焱的实力,各地的驻军还在陆续集结当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仍旧没有集合。

那就是凤翔府种师中的老西军!

早在圣旨发布,苏牧成为宣帅之后,种师中的老西军便第一时间响应,只是苏牧并没有让他们河间府来,而是从凤翔府出发,过延州,往太原府集结!

若李良辅攻破雁门关,最佳的冲击对象,便该是太原府,一来太原府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重要,素来是要冲之地,而且政治地位也是首屈一指,又是古都,繁华昌盛不比江南大城差半点,价值自不用说。

再者雁门关与太原府之间一马平川,以铁鹞子和羌骑为主力的党项骑兵,很难放弃这样的诱惑!

其实在种师道去世之后,种师中就一直想到幽州来见兄长最后一面,但他坐镇西军,身为统制,又怎可能轻易离开。

苏牧更是第一时间发信吊唁安抚,虽说如此,老西军们怕是也对苏牧多有怨言的。

只是谁都没想到,局势竟然如此快速就发生了剧变,苏牧看似歪打正着,但为何从一开始就让种师中的军队驻扎太原府?

若只是巧合,那也太说不过去了,是否可以大胆一点下断论,其实苏牧早就预料到党项人会南下攻打雁门关?毕竟雁门关太过重要,想要预判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的难。

无论如何,当苏牧做出决策,向种师中发出军令,命凤翔府的西军从太原府出发,协防雁门关之时,在座的诸多将领,终于松了一口气。

苏牧到底还是没有让他们失望的,如此一来,他们就不需要改变原计划,只需要派少量军队充当防备即可。

毕竟种师中的打仗能力并不弱,而且他在军中的威望与种师道相差不多,种师道人称“老种”,种师中则称为“小种”,虽然只是名号,但也足以见微知著了。

再者,种师中麾下骑兵步卒的数量几乎达到了三万,装备精良,太原府又不缺补给,这些老西军可都是常年守边的老悍卒,与西夏党项人也是知根知底的老对手,相互恶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种师中坐镇雁门关,即便无法主动出击,但想要固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在发布这道命令之后,苏牧紧接着又发布了另一项命令,命刘光世带着一千人马,绕过雁门关,据守陈家谷!

苏牧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兵,虽然只是一千人马,但却全都是骑兵!

虽说北伐军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又打下了大定府,更是与后辽结成了联盟,但并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弥补战马的数量,如今军中的战马可都是大焱所有的家底,以及当初北伐军缴获的战利品。

用种师中的三万老西军驻守雁门关,加上郭药师的兵马,已经固若金汤,为何还要额外派出一千精骑,去陈家谷这么个小关隘?

而且刘光世的老子刘延庆就在军中,与王禀杨可世等一干老将,都是沉稳老持之辈,留着老子不用,却用儿子,难免有些说不过去。

但苏牧的目光异常坚定,不容置喙,刘光世早领教过苏牧的智谋和本事,也因为不听苏牧的计策而吃过大亏。

此时刘光世挺身而出,欣然领命,也不再耽搁,拿着苏牧的军令便出去整顿兵马,没过多久就带着队伍出营了。

本以为苏牧的分兵计划就此结束,毕竟这一千骑兵实力不弱,对本部大军的战斗力有着不小的影响。

然而苏牧再度拿出军令状来,他竟然还要分兵!

如今的局势是大焱三面临敌,西北与正西有西夏的党项大军,北面有蒙古部族,而东北及正东则是金国的女真铁骑,在兵力上已经捉襟见肘,唯一的优势就是有后辽在正北面顶着。

在大战略层次来说,大焱应该将主力都集结在大定府,撑在辽人的背后,与辽人相互依靠,这才是正确的策略。

这也是苏牧最早在朝堂上提出的战略,是枢密院和兵部诸多朝廷官员经过无数次讨论,才做出的决定。

虽然苏牧是一军主帅,但也必须坚决执行,虽然监军梁师成已经是苏牧的人,但朝令夕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能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免的吧。

然而苏牧就是这么做了!

西夏李良辅的举动,仿佛推倒了苏牧心中的多米诺骨牌,使得他不断做出一项项决策,刘光世分走了一千精骑之后,苏牧决定将杨可世也派出去!

这一次的目标是出古北口,过析津府,绕过莱州,驻守锦州!

战前分兵乃是兵家大忌,苏牧已经犯了大忌,而无论是刘光世带走的精骑,还是杨可世手里整个大焱唯一一支重骑,都是以冲锋陷阵见长,防守并非他们的强项,为何要让他们去协防?这又是另一个大忌了!

前番也分析过,骑兵的作用是冲锋,并非赶路行军,若用平均速度和时间来计算,当路程超过一百里之后,其实步卒的平均行军速度和抵达目的地的总用时,其实已经跟骑兵相差不多。

因为骑兵需要爱惜战马的脚力,即便是缓行,驮着骑兵的战马也需要隔三差


状态提示:第六百七十八章 全面战争的开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