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第106章 借刀杀人 失街亭可能是诸葛亮斩马谡的借口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故事人人皆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还有很多人会为马谡鸣不平,因为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怎么能够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就把人给斩了呢!这难道是因为诸葛亮的军法太严明吗?马谡被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仅仅失了街亭吗?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发动北伐战争。他任命参军马谡为部队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但是因为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却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再加上他刚愎自用,轻敌心理较重,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惨败而归。因曾立过军令状,在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诸葛亮失声痛哭,这便是着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试问在战争中有哪个人没有作战失败过?有谁又是常胜将军呢?其实,在马谡之前,蜀国也有一些犯了军法军规的将领,但是他们中有很多并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这一次诸葛亮却对马谡大动干戈,忍痛杀了他。难道只是因为做到令行禁止,威慑全军将领吗?还是其中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一文中指出,虽然失街亭是马谡“罪在必诛”的导火线,但是常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因一次败仗就让将领“罪在必诛”。但就算街亭一战马谡胜利了,按军法他也是应该被杀的,因为他不但违反军法,而且还畏罪潜逃。正是因为如此,朱大渭认为,马谡是违抗了诸葛亮的正确领导而使街亭丢失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马谡举动失宜,违亮节度,大意为所破。”街亭的失守,不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而是在关键的时刻,马谡自作主张一手造成了这个严重后果,按军纪应斩马谡。俗话说“军令如山”,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统帅更要治军严谨。正如诸葛亮回答蒋琬时所说:“若不按军法斩马谡,谁还会服从指挥,如何能‘讨贼’呢?”而且最为严重的是马谡不但没有承认自己的失职,反而出逃。按照当时的军规更要被处死才行,所以失街亭正是马谡被斩的原因。

当然,也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街亭一战对于这次的北伐是至关重要的。街亭失守后,自然会使蜀国军民人心惶惶,所以诸葛亮必须对朝廷和百姓有所交代,只能用马谡的人头来安抚众人。也是有意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即使蜀国失了街亭,但还是可以争霸天下的。但因之前诸葛亮一直重用马谡,也使军中的一些将领对其有不满的情绪和猜疑,所以诸葛亮想不斩马谡也是不行的了。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为了避嫌,是一种无奈的举动吧。

再有一点就是,刘备生前对诸葛亮交代过不可重用马谡,刘备说马谡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却始终是不以为然,还是重用马谡,任命他为参军,还经常与他彻夜不休地商量军中要事。先锋总司令这个职位,按理应由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懿、赵云等人担当,可是诸葛亮却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让让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同司马懿的大军对阵,这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所以说,街亭失陷与其说是马谡咎由自取,但也可以说这是诸葛亮战略上的一大失误。因此,诸葛亮在哭马谡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哭自己的失策。其实马谡的被斩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除此之外,还有人分析马谡被斩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他的死可以为蜀汉撤军提供一个充足的理由。首先,诸葛亮心知肚明自己与魏国的实力悬殊,讨伐魏国本来就带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还有一种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尤其是在司马懿主管魏军以后,仅凭诸葛亮一己之力是很难战胜司马懿的。再加上,蜀国的政权已经开始失利,任何大的损失都可以把它推向灭亡的边缘。所以说此时最好的对策就是全身而退,但是这次北伐的声势浩大,是不可能就随便撤兵的,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怎样向蜀中的君臣和百姓交代呀?岂料马谡街亭失陷正是一个契机,对这次北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继续北上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此时的诸葛亮很可能是想借马谡的性命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并为撤军找到合理的理由,这样不仅保全蜀军的颜面,还对蜀汉政权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这样只能牺牲马谡一人的生命来挽救蜀汉江山了。照这样说的话,马谡的被斩就是诸葛亮的一计,马谡自然成了诸葛亮的一个牺牲品。


状态提示:第106章 借刀杀人 失街亭可能是诸葛亮斩马谡的借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