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神话传说>【道家真人】

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

从秦汉到明清的二千余年之中,道家、道教史上有许多致力于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普遍慈悲为怀,以拯救万物生命为己任,道德高尚,修持精深,故被世人目之为神仙,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介绍一些代表人物。

祝鸡翁,秦时洛人。据《列仙传》记载,他在尸乡北山下养鸡育种长达百余年,规模颇大,种鸡有千余头,任其自由地在山中生息,“暮栖树上”,每一头鸡皆有名字,“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后来祝鸡翁又去吴地,作养鱼池,饲养各种各样的鱼类。鱼池傍的吴山上,又有白鹤、孔雀等珍稀动物,“常止其傍”。看来这位祝鸡翁对于鸡禽鱼虫非常热爱,正是为了保护、殖育这些动物,他才奔波各地,建立养殖保护区。他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商业上的利润,因为他“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这种与物致化的精神,深得时人称赞:“人禽虽殊,道固相关。祝翁傍通,牧鸡寄欢。育鳞道洽,洒鸡树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李奚子,据载为晋代东平太守李忠的祖母。《墉城集仙录》曰:其心性善良慈悯,多行善助人,兼及动物,以阴德为事。“每兴一志,务于救人,大雪寒冻,积稻及谷于园庭,恐禽鸟饿死,其用心如此。”故人们谓其得道成仙,“而居华阳洞宫中也”。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侯官人。《神仙传》称其精医学养生之道,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报报酬,“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这种奇特的方法,使得庐山增添了一大片森林,为老虎、珍禽等动物提供一处安养生息的天地,真可谓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一大功绩。不仅如此,董奉还在林中设立仓库,时人欲买杏时,可将谷物放在仓中,自往取其相同价值的杏子,“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这样一来,又帮助了许多贫困无助的人。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了历代的民众,道教将其列为神仙,后世每以“杏林春暖”赞誉道教医家的崇高医德人品。

郑思远,东晋时著名高道。据《洞仙传》载,郑思远隐居庐江马迹山,慈爱济物,仁及鸟兽,所住山中有老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依思远”,从此三虎相伴郑氏,形影不离。后人对于这种善待动物、仁及鸟兽的行为大加赞扬:“《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思远可谓上善者也。至于养道林泉,仁及鸟兽……可谓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陆法和为北齐隐士,他隐于江陵百里洲,其衣食居处如同苦修行者。或谓出自嵩高,遍游名山,即入荆州。他随缘劝化,或显神迹,或示因果,规劝人们爱护动物,切尔滥杀无辜。据《北齐书?陆法和传》记录,他曾在襄阳城北大树下,令弟子掘之得一巨龟,身长尺半,法和谓此龟已有数百岁,放其归山。“龟乃入草”。有人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说:“汝何意杀蛇?”因指出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齿乍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陆法和飘泊江湖,所泊之外,“必于峰侧结表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有少获,辄有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仍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吃之,或亡其船缆。”这些记载虽颇神奇,但陆法和苦心劝化、保护动物的善行是值得嘉许的。ダ钤基,为唐代道士。据《南昌郡志》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降居建昌葛山,精通道术,以符水丹药救人无数,且仁及qín_shòu,凡遇动物有急有难,务必拯救,“探虎骨,针鹊影,活鱼鳖,甚众。”与动物亲善相处,有人“见元基跨青鹿如飞”。

太白老人,为唐代隐士,隐居陕西褒中太白庙。唐玄宗开元初(713年),有百余名巴人入褒中随山伐木,到太白庙前,见有松树百余株,各大数十围。巴人大喜,伐之已倒十余株。有老人戴帽柱杖而至,劝阻巴人说:这些都是神树,不能砍伐,必须停止。巴人不听仍伐。老人说:若再不止,汝当俱死无益。巴人仍不觉悟。“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尔有虎数百头相继而至”,伤其恶人而将松林护下。世人传说,这位老人就是太白神。

孙思邈,他不仅是一位大医学家,亦是一位保护动物的仁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九载:“常蕴仁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济物为功。”一次偶出路行,见牧牛童子捉杀一条小蛇,小蛇已受伤出血,“思邈求其童,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内”。类此的救护事迹甚多,后人评论说:“小蛇之伤,昆虫之微尔,思邈以药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虫,非人可及。至于龙宫之报,感灵异之若此。《道德经》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孙思邈以之。”

边洞玄,唐开元时幽州女道士。据《墉城集仙录》记载:“幼而高洁敏慧,仁慈好善,见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之未获间,忘其饥渴。每霜雪凝冱,鸟雀饥栖,必求米谷粒食以散喂之。岁月既深,鸟雀望而识之,或飞鸣前导,或翔舞后随。”后至成年不嫁,入观修道,多贮五谷之类,“每朝于**散米谷以饷禽鸟”。倘


状态提示:【道家真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