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501.第501章 春节攻势(二)

为了尽快的结束战斗,张海再也没有搞什么“实战练兵”,而是告诉攻上城头的第七旅和近卫部队先锋:就像在野外同强敌野战一样,进入有效射程就可以没有顾虑的开枪。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只付出了几名战士因为头部或小腿遭到钝击而轻伤为代价,攻城的队伍就杀伤了上千人俘虏数百人,还迫使不少敌人放弃武器逃到了城内。

八千多人的部队针对还没有辽东地区一些重要城市大的元江城可以说是兵力上绰绰有余,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就从城头的四面八方展开了向中心敌军的扫荡。巷战中只有第七旅的一名战士在近战肉搏中被敌兵砸中了头部,虽然有头盔防护也因为脑震荡导致死亡。而残留在城中进行顽抗的几百名土兵还有放弃武器的大部分汉军官兵很快就被甄别了出来。

对于那些在战斗中被俘而不是主动投降的敌人,队伍没有留用的打算,而是直接以枪弹和套管钢矛清理了这些人。为了防止尸体带来的瘟疫,直接就将这些被屠杀的尸体投入了江中。

无数的尸首在水中鱼群的追逐下奔向南方的下游。

除了在城头或城内进行抵抗的人,所有城内土人的青壮以及其他类别的人口都被分别看押起来。队伍在全城的汉民中临时招募了五百人,并留下了第七旅一个加强连的战士负责进行守城准备彻底控制元江城,而主力部队在黄昏还没有来临的时候继续向北展开推进。

又是一连几天在艰难地形下的行军,滇区的山路乃至早春时节下依然存在的蚊虫成了远远超过敌人的存在。路上队伍直接通过了不少极适合打埋伏的良好“口袋地形”却根本没有一支敌军想要在这里设伏。为了给敌军集结兵力以便于队伍集中起来消灭的时间,张海所率领的近卫旅及第七旅的队伍没有展开任何强行军,甚至是没有急行军,只是以常行军的速度向北推进。

队伍直倒濒临大理省城不过一百多里路程的时候才遇到仓促聚集起来的土汉大军。规模似乎有两三万之众,这其中一部分似乎是省镇营兵之类的明军正规军,而还有很多人从望远镜里仔细看看风貌就知道是临时征集起来的民众。

新军主力部队不是第一次面临以少对多的压力了,虽然往往是新军主力部队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往往又是总规多少有些惊险。因为在以往的情况下如果主力核心部队用一倍的兵力去对付两倍的敌人,又不是攻坚战,那纯属浪费兵力。

而在距离大理城不远的云南境内,近卫部队的官兵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一帆风顺”的压倒性作战是什么样的。远处的敌军几乎没有多少善于射箭的人,就是群体临阵看样子有只是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才开始准备放箭。而张海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前来进攻的敌军之后果断下令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就对进攻的敌军展开枪铳火力。炮兵也以实心弹对敌军展开侧射。两个步兵旅六个加强营战斗群,光是已经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枪管就有六万六千余支,如雨季的雷声一般连绵不绝的枪铳火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以密集的火力将敌军成片的打到。九十多门火炮近距离上一分钟之内的连续四轮开火打出的三四百发炮弹也齐到了类似的效果。

在短短一分钟时间之内的枪炮火力猛烈夹击之下,两三万规模的敌人大军在瞬间就被杀伤了三分之二,不少准备用于防护的车盾甚至强化了实心弹炮弹的效果。张海所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几乎没有一个人战死,甚至没有一个人减员性负伤就以摧枯拉朽般的态势扫荡了前来应战的敌人大军。

猛烈的火力下残存下来的数千名敌军在震惊之下甚至连逃跑的反应甚至连倒在地上装死的反应都丧失了。而九十多门长炮接下来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展开的三轮重霰弹火力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就吞噬了残存下来的敌人。

新军主力部队中张海所率领的近卫旅群算是历次交战中最多的,经历了不少次大场面交战,而不少情况下因为兵力的悬殊,使得官兵们往往觉得敌人也很强悍。而如今在双方兵力差距不过三倍左右情况下的野战,对付的又是不像后金战兵或者漠北骑兵那样战力不俗的队伍,战士们似乎第一次感觉到主力部队的火力是多么的强悍。

“先看看有没有能用的铠甲吧!”张海传令道。按照以往的作战习惯:铠甲是敌军的各种军备中唯一有点儿价值的物资。其次是可以做为炮兵霰弹的各种规格不一的铅弹,然后才是那些可以重新加工的火药。

对战场的打扫不由的让战士们有些失望,这南方一带似乎就没有多少铁甲。出战的敌军更常见的防具是腾盾,而那似乎是包铁棉甲似的战袍则是空心的,早就不知道里面的铁叶去了那里。那些土人官兵也是如此。

终究还是有不少骑着马的敌人做为残兵败将向北逃去,张海等人所率领的队伍虽然也带了一些马匹,并且不少战士已经对骑马颇为熟悉,张海还是没有下令展开追击:“让敌军去报信吧。不论是望风而逃还是准备集结大军来战,或者动员起主要力量准备进行守战,都比我们在这整个滇境东征西讨对付这境内的残敌方便的多。”

旧历新朝四年正月初十,自越国境内北上的张海所率领的主力部队逼近大理。得到了逃兵们船来的令人惊恐的信息,又看到伴随着天上的“圣物”不断逼近的敌人大军。虽然负责守城的


状态提示:501.第501章 春节攻势(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