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534.第534章 金银钱币

对兵工和造船等军务的查看大概花费了两天左右的时间,起初包括亲卫连的不少人都觉得这没什么意义,不过当张海等人视察了城南的船厂之后私下里不少官兵有人兴奋也有人紧张。新军主力部队是不是又要出征了?

“队伍随时准备出征,不论对内或对外。”这就是战争结束后的数天假期过半之后刘洪涛等人的回答。眼下看来,远征海外的时机显然尚未成熟。各地公安军队伍在今年春天的风暴中可能的动向是新军主力部队唯一值得警惕的了。战胜这些队伍人们的压力不大,但少不了又要像北征时那样以最快的速度赶路了。

四月初四的时候柳香与张海才一起从南京城回到宫城中,经过宫城中央临近宫城东不远的地方的时候,又传来为数众多的水力机械传来的连成一片的金属撞击声。

“这是新建的兵工?”柳香有些疑惑的问道。队伍里并没有放松军备柳香也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如果是兵工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在距离国库不远的地方,而不是同宫城东连为一体。毕竟存在大量燃料和火药的地方越靠近西院,就总是有不安全的隐患。

张海也有些疑惑:“香儿回京要比我早的多了,难道还没有去过这算是比较重要的地方?”

“主要的事情都放在熟悉孩子们那些的内外奏报了,还有其他的一些功课。这也是圣上吩咐做的。再加上照顾慧兰,没有功夫来这里。这里以前都是李峰等弟子们负责的事情。”柳香有些无奈的回道。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那里也应该是香儿了解的地方。”

皇城中央距离国库不远的地方的确并不是制造兵工的地方,而是制币的地方。

“元代以前,中国硬通货主要以铜钱为主。又以市镇经济大为发展的宋代制钱为最,相比在队伍上经历过不少事情的人都知道:我们当年起事后不久从各地抄末的钱币当中,宋制铜钱占了八成以上的比例。近百年来,白银逐渐流入。尽管金银很多做为地财不能完全被我们抄没,但国库中的硬通货,即便不加甄选,白银的价值也明显多过铜钱了。铜钱中有不少是私铸的劣币,但真正意义上民间的私铸劣币并不多,毕竟民间铜器难得,又有严刑峻法,风险大还没有多少利润。运河沿线流通的各种劣币,更多还是旧时的地方政府中发行的。”张海大致的讲道。

柳香对于这些事情不完全了解,平民百姓只知道钱币是官府制造而来,而且依照张海的一些习惯做法乃至新军队伍中不少适应的印象,自然而然的认为钱币的铸造应该是京城专门机构统一发行才对,怎么能够让地方上的政府私发钱币?

“钱币的发行真的是地方官就能决定的么?”柳香疑惑的问道。

“我对历史不熟,不过恐怕历朝历代都是这种情况。”张海的印象里要解决钱币中央发行的问题,恐怕要到清末民初左右的时候了。百分之二三的铸造成本收一两成的火耗,不论对上还是对下,在旧时都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极大利益。而要真正的完成货币的统一,恐怕要到了建国后了。甚至可以说在硬通货时代,各种钱币与纸票横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统一过。

张海忧虑柳香不了解制钱的意义继续说道:“北征之前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队伍里出身还算尚好的一些战士,还有不少拥有不少土地钱财却不愿意进行商业营生的人:从事工商的主要障是什么?除了害怕得罪人得罪同行乃至市场狭小有各种地方壁垒,又缺乏同官面的关系利益风险太大之外,这通货难辨排在这些因素的其次。不要说专门弄虚作假想要谋取好处的人,就是我们队伍上自己与自己人之间的后勤辎重运输,仅仅在亏秤这一项上往往就有一成左右的损失。市面上越来越多成色不一的银两的情况下,从成色到重量,专门的商家倒好差一些,寻常百姓或者小门小户的工商业这仅仅是辨别这些就要花费不少的代价。因此,在人们常用的通货上乃至各行各业上普及标准的尺称之外,货币的规范和统一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起初的时候,张海也打算仿造后世或者当代西班牙的一些做法以制造一两或者接近一两价值的“银圆”为主,就像后世的“袁大头”那样。可是经过仔细的思索后却发现以制作一两价值为主的“银圆”就针对于寻常的流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清末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白银保有量乃至流通于市场上的白银明显要多于明末之时,因此百斤米的粮价少则二三银元,多则七到十银元。而在此时,尽管西方乃至日本的白银也流入中国不少,不过在流通市场上的流通量显然相比清末民国时期要少的多,甚至比经济规模更为少。在南京城这种有一定控制物价需求的地方,百斤米的粮价仅为一两银子,而东南之地广大缺乏白银存量的内地,正常年景一两银子能够买数百斤粮也并不奇怪。在这种情况下,两和以两为基础的“元”就不是合适现有情况下商业流通的单位了。因此,为于皇城中央的制币机构主要制作的钱币为大小两种银币,大的银币直径三厘米左右,均厚三毫米,银成色也就是银比例为八成五,全重大概二十克左右,含银刚刚略小于标准的半两,算上制造成本差不多就是半两银子的价值。

小钱直径十九毫米,均厚接近两毫米,七成银三成铜,散上制造成本差不多就是一钱银子的价值。按照张海与李峰等


状态提示:534.第534章 金银钱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