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575.第575章 岛津援兵

在新朝渡海大军迅速的攻占硫球等地乃至北划归萨摩藩领地的岛屿后不到十天的时间,岛津忠恒就得到那些从岛上回来的二十多名武士有关南边战事比较详细的情况了。

这些人是王永周松等人专门挑选出来并安排船只由岛上挑选来的渔民们遣送过来的,每一个人都并非是那种在前所未见的战斗中吓傻的货色,相反,经过王永等人的压惊之后还能更详细的回忆战斗的过程。

当岛津忠恒命手下对这些从南边逃来的人进行分别的讯问,最终搞清楚了南边儿的岛屿上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没有像自己的家臣隐瞒这些事情的时候,原本十分讲究而且十分平静的议事厅内坐着的不少人再也没有往日里那种大将般的冷静,而是纷纷议论起来。

“诸位说说看,这些从南边儿的敌人那里逃来的人所讲的话是不是事实?”岛津忠恒郑重的询问道。

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岛津义弘一同在朝鲜征战过的岛津忠恒算的上是如今日本诸多大名为数不多同同中原军队交手过的人了,前来的不少家臣也是曾经在当年参加过朝鲜之役的人物,对明军主力之强甚有印象。岛津家当年出征动员的兵力同其他大名大有不同,是关西诸军在朝鲜之役中少有进行极限动员,只出动了少量兵力的人物。如果说岛津家的核心武装比明军稍强一些,那也不过是强在军官同心而且身为主将的临机应变能力强出不少而已。以在职武士为核心的岛津家常备武装同李如松手下的明军不过是各有优劣。明军的车阵防御与骑兵十分突出,不好对付,而单兵远射或肉博都要差上很多。但是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将明军全国主力连同起天敌一般的东北后金军几乎全部荡清的军队,那战斗力一定远非自家所能抗衡的。在损失了四千兵力之后,整个岛津家满打满算的常备兵力也不过万人左右,而从这些从南面逃回来的人描述看,光是外敌远征硫球的兵力就不小于万人。

“那些从强敌手中侥幸被遣送回来的人所进行的描述当然多有夸大。我就不信有什么枪铳真能像最出神入话的神箭手一样能在一箭之地的距离上针对头部可以过半命中,更被说在真实的战场上。更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火炮能够在一山之远的距离上让铳炮发射的弹丸跨过城墙落在不到半里的堡城之内。但是这些强人远非我们所能对付,却可能是真实的。如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完善各个堡城的守战物资准备,备制火药和弹丸乃至箭矢,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考验吧。那些强人出动了这么强大的里,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夺占硫球的”最终有人仔细思索很久后这样回答道。

不过岛津忠恒一位心腹看了看岛津忠恒的神色后却说道:“抵御新朝强敌,不应该是我们岛津家一家的事情,应该将这件事情赶紧通知江户的将军们,惟有列岛各家之和力,才有可能应对比当年蒙元之时更为严峻的威胁。逼近这些强人要近逼列岛,也未必先在我们的地盘登陆。”

岛津忠恒其实不需要像张海那样做出集思广议的态度,他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在思考的许久之后对众人说道:“新朝大军战力之强的确是可能我们前所未见的,那些南来的人说的也确实都是事实。但我看我军如今当务之急不是在陆上备战防御。我们四面环海的列岛想要抵御这些能够跨海而来陆上根本无望抗衡的强敌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我们这些年来逐步完善的水师,至少先试试看吧,看看我们究竟有没有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的能力。”

三十年前的朝鲜之役,日本关西各家在海战上吃亏很大,即便是陆上海上都有一翻造诣的岛津家虽然有击毙李瞬臣等人并在海战中成功逃脱的“战功”但却深知差距所在。这些年来通过向海上的夷人乃至中国的海盗所学习,也拥有了一支规模多达三四千人之多的常备水师。

萨摩水师从火器配置到战术战法上都不在像几十年前那样落伍,虽然这支海上船队因为实战经验匮乏、远洋出航不多而不能同西洋夷人乃至当年的那些海主们相提并论,但岛津忠恒自信如果再遇到当年的明军或朝鲜水师又或者同等规模的中原海盗,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

这个决定却让岛津的不少家臣都忧心不已,也有人直言不讳的讲出了忧虑,特别是新朝水师在去年的时候******之上也有赫赫战功。

可岛津忠恒思索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要出战,并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夏季来临海况更有利于我们那些熟悉水性的船员们的优势同强敌决一死战,陆上就更没有幸免的希望。而如果我们能够凭借海上的运气给予强敌一定的损失,那就至少了有了讲和的条件,也就有了生的希望。诸位都知道不论是当年的家父还是本人都不是非常喜欢在战场上冒险和赌博的,可是我们面对今天这强所未有强悍的对手,除了冒险和赌博,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保着这样的思路,岛津忠恒觉得派遣出水师主力并将不少的船改装成为火攻船准备同奄美大岛一带的新朝水师部分力量决一死战,除了以几百艘火攻船进行袭击甚至是不良气象下的袭击以外,岛津忠恒不觉得有其他获胜的可能。

因为一直在陆上十分强悍的军队如果敢于出远洋,那么这些强敌的接舷战及近战能力也一定很强。这些新朝大军又以火器见长,并且战胜过当年的西洋对手,证明其炮


状态提示:575.第575章 岛津援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