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658.第658章 治安鏖战(二)

旧历十月,北九州的秋收已经过了一个月,整个九州岛上大部分地方的秋收已经按时完成了。在中原汉地,即便是平时,以各种方式或软或硬的抗租抗税是很普遍的现象。通常五成的租税只能收到三成左右,不少大户想出各种办法在其他的方面巧取豪夺才有可能获得寻常农民一半甚至六成的收入。而在这日本列岛,多半地方农民们似乎对每年交纳过半的“公粮”习以为常。只有在灾荒或极为不好的年景上面还要巨额掠夺实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才会有所谓的“米骚动”

新朝大军对于当地算是“野蛮的外国入侵者”,即便在并非直接有国恨家仇的下层,对这些外来的人不满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是在得知只需要交纳四成公粮还没有其他杂派,贫瘠一些的地方还有减免并且没有多少力役的时候,在民风不是特别强悍的关西不少地方或软或硬的对抗就并不算多了。这些在当地人们看起来“完全可以承受”的负担似乎同样是一种义务。有近一半的地方竟然像往年一样顺利的按时交纳了公粮。

但对于一些流亡的武士乃至落魄的城镇旧贵来说,生活算不上是从天堂落到了地狱也算的上是从人间堕入三恶道一般的难以令人接受了。这些人也成为整个九州躁动不安的主要力量,并带动着超过三分之一的乡村成为了“硬地”,农民们在旧武士的带动和怂恿下不但成为了重要的“游击根据地”,还成为“抗粮”最为严重的地方。几名官兵或者十人以下没有武装的“他乡日人”会被武装起来的村庄拒之门外,而大部队前来征粮的时候这些地方又往往装做不通口音语言软磨硬抗。

对于这样的地方,新朝主力就像在中原内地很多地方一样:对于这些硬地,没有时间做低效而难度要求颇高的政治工作,而是进行扫荡和抄掠,以暴力的手段做为回应。

凌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初冬阴冷的丘陵间闪现出第二旅三营两个步兵班的二十余名官兵身影。哪怕是对于处理一个方圆半里左右的小村庄而言,二十余人也显得太小了,因此战士们根本没有打算进行什么“围歼”,而是直接将几十个火罐扔到了小村庄的各个角落里,在燃爆声中大火很快就蔓延起来。惊慌失措的人群有的葬身于烟尘火海之中,但更多的则向四面八方逃去。日本的乡间也如同不少城镇一样,因为少有政权管辖不到的灰色空间也少有土匪的存在,村落也往往是开放性的,这也让大部分民众得已逃脱。

但不知什么原因,这小村庄里竟然秘密云集有七百余名拥有不少铁炮弓士以及长枪的敌兵从四面八方向战士们围拢过来。上百支铁炮和上百支弓箭射出连绵不绝的箭弹也向战士们袭来。当场就有超过一半的战士中箭或中弹,型号精良的铠甲免除了绝大部分战士们的伤害,只有一人因为头部被流弹击中一阵眩晕昏迷了过去。

“敌人的箭弹不能持久!大家不要惊慌,不要过于聚集,当敌军逼近到有效射界再开火!”负责指挥队伍的第二旅排长努力的喊道。

从四面八方逼近过来的敌人逼近到六七十米的地方打算进行精确近射下的突击的时候,第二旅排长终于下达了开火的命令。二十余名战士组成方圆十丈左右的松散圆阵向冲过来的人群最密集的敌兵展开了火力。

数百规模的残敌毕竟不比大规模的军团,即便在方圆百步左右的范围内,仍然不是一堵绵密的人墙。战士们卧姿或跪姿展开的火力命中率比大规模作战的时候稍有下降,通常两轮枪才能打倒一名来袭的敌人。

不过执行外出任务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携带了六套以上的燧发排枪二十四管以上的待发枪广,利用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猛烈还击下,进攻的七百余名残敌在十多秒的短暂时间内就有四十余人被射类的几百发射来的铅弹被打倒在地,这让敌人的攻势为之一顿。在这时,两个班的战士开始相互掩护着重新填装起弹丸来。

残敌知道天亮后的战斗根本不可拖延,如果围攻的队伍聚集超过半个小时以上就有可能面临临近十里内据点内的新军派出的多个分队的围剿,队伍就有陷入绝境的可能。

在武士和骨干们的带动下,见到战士们正在装弹情况下的残敌再一次从四面八方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而猛烈的枪铳声在这时再一次响起,又有四五十名残敌在进攻中接连不断的被打倒。

不过在这时,如雨一般的箭矢也从天空中不段的落下来不停的砸到每一个人的全身铠甲上,重新填装弹药都变的极为困难了。而顽固的敌人在付出了上百人的代价后似乎依然没有放弃进攻的打算。

二十余人的队伍就在排长的带领下相对聚集起来向其中一处敌军以套管钢矛等白刃展开了冲击。

七百余名敌人在方圆百米左右的范围内组成的包围圈并不密集,尽管战士们负重更多,而且身着铠甲行动有碍,但在明显占优的体能下残敌被突击的一侧只能向后退去,而另一侧残敌跟过来的情况下不仅同样消耗体能,也再难以有效施展射术。被包围的战士们跑出二三里距离后终于同追击过来并距离越来越近的残敌展开了激烈的白刃近战。

如果是在大阵中正面迎敌,二十名余名战士完全可以凭借铠甲和训练上的优势同样打出一比几十的损失比,不惧数百名强敌。可在前后左右被人群保卫起来,前后左右都可能遭到标枪和石块夹击


状态提示:658.第658章 治安鏖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