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715.第715章 登陆决战(三)

不计成本和寿命的铜炮,加上制造时远远超过这个时代标准的精度管理,让新军主力火炮虽然是同样原理的滑膛炮,却发挥出了相比这个时代的炮兵显而易见的优势火力。

西班牙人从来没有想到过,野战炮竟然可以在两里的距离上有效威胁队列目标。而且新军部队仅仅一个团规模配属的野战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四五十门射速和轻炮一样的要塞炮火力,虽然在两里距离上新军主力火炮的命中率不到两成,在整个西班牙军队后撤过程中的平均命中率仅有一成左右,但五分钟内累计十六轮猛烈的开火却让整个西班牙军队遭到了上千人的伤亡,巨大威慑使上万人的西班牙军队以更快的速度开始后撤了。

在巨大的震悍之后或许是意识到了什么,负责指挥的秘鲁总督迅速对身边的十余名亲信认真的说道:“这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强敌,你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出发,把这里所发生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到新大陆纵深的城市!不要有杂念和幻想,这将是我们整个文明世界.”

而正在这时,新军主力部队的数百骑兵也开始行动起来,以看起来并不快的速度逼近过来,整个新军部队各营连也展开了战斗推进,似乎并不急于展开长途的快速攻击给残敌以打击。

陈勇秉承于新军传统,同样有不愿意过度冒险的原则,而且之前海战中的伤亡让他不愿意再让队伍受到更严重的损失。至少在抵达城头前,很难判断西班人在利马城部署的炮火及其相关弹药如何。

当新军部队在十几分钟后逼近到距离利马城城头大概三里左右距离的时候,随着远处城头上点点白烟的升起,飞驰而来的黑点挂着呼啸的风声从远处袭来。三四十门海军主力舰炮级别的重炮展开了火力。

不过这时代的加农重炮射速却很有限,就算依托炮台最大限度的克服火炮复位的困难,大致一分钟左右才能展开一轮射击,城头上的敌炮群展开了六轮左右的开火打出了二百发左右的炮弹新军主力部队才开始有人出现伤亡。距离利马城大概两里左右的时候,大概是城头上的敌人意识到了实心弹在远距离上对于松散的目标杀伤效率太低,不少火炮开始向新军逼近过来的方向上打出一轮又一轮霰弹,这些霰弹在超出标准最大射程也很少有超过两里距离的。

陈勇最终将队伍以三个步兵营群分成了三路展开了对利马城展开了合围。距城下的距离控制在了两里左右的距离上。在这个距离上,除了少数负责警戒任务的线膛枪手和继续打击敌人的炮兵之外,后勤与步兵都开始忙碌起来挖掘临时工事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风险。

炮兵部队只是在行进的过程中火力中断下来,逃到城下的敌步兵团刚刚准备进城的时候猛烈的火力又施展开来。除了覆没的两千骑兵以外,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先后又有两千人左右的步兵伤亡于远距离的炮火击之下。

临时的工事大概一个时辰就准备完毕了,城头上西班牙人的重炮或许在连续发射之后有些过热,射速也相比之前近一步下降开来。各营开始派出部分人手去收集在之前的战斗中由身管炮兵打出的炮弹。

相比拿战时代的军队,新军主力部队的火炮配置密度极大,每千人的重中火炮数达到两位,但是平均每门炮配属的炮弹却远远少于后来的西方军队。在骡马化水平不足还有一定铠甲负担的情况下,全军携带的火药和炸药并不算多,要野战的同时还为攻坚做准备只能最大限度的重复利用宝贵的弹药。

双方在利马城下陷入对峙之后,陈勇也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这座利马城。利马城虽然算起来可以说是整个新大陆数一数二重要的城市,可是在战前这里似乎并没有修建完善的棱堡,只有很简陋的似是土围一般的防御工事。因为常驻在这里的军队兵力规模就不小,不是一般西方海盗或土著武装能够威胁的。真正有威胁的英国人或荷兰人海上的主力却很少在这一带活动,也就没有了修建完善城防的必要。

直到一个月以前第九旅对新西班牙总督区的攻略展开并进一步南下,整个利马城开始风声鹤唳的时候,城内的守军才开始动员力量花了十多天的时间临时的构筑起一道低矮的棱堡城防体系。好在城内的人手还算充足,并且在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囤积的建材也不少,还算是赶在了南下的第九旅主力登陆前初步的完成了这个规模不小的棱堡化城防工事。

棱堡对于这个时代的对手或许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攻城经验丰富,从夜战到抛射火力都有一套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十分难克服的难题。让陈勇有些为难的是:如果对拥有上万兵力防守的城池展开攻坚战,按照以往的经验就算一切都顺利,队伍可能又要遭受至少数百人规模的伤亡减员。

这些日子以来同西方军队交手经验表明:在野战中,新军主力可以轻易的战胜几倍兵力的西方军队,或许能够同十倍兵力的西方军队在野战中互有攻守,但是如果是阵对防御中的敌人,一倍之敌防御也会让队伍付出不小的代价。

“似乎有不少黑人和印第安人驻扎在利马城外?对这些人的征集训练情况怎么样?”在临近傍晚的时候陈勇忽然询问道。

一位营长有些郁闷的说道:“同阿卡普尔科港的那些华人差距太大了。我看根本不能指望这些人在夜间执行最简单的土工任务。


状态提示:715.第715章 登陆决战(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