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袁公路>第225章 袁绍兵败(一)

193年8月初,袁绍率军从东朝阳出发,北渡黄河到达西平昌,收集了数量不小的船只与物资,重新鼓舞了士卒士气之后,沿黄河逆流而上。

袁绍的大军一路逆流,花费数日时间,跑到了高唐,然后从高唐走陆路进入青河郡,想要从青河郡的清河乘船沿滦河南下,快速到达魏郡,解除邺城之危。

袁绍忙着赶路,吕布与刘备也私下联系上了,二人短时间议定了给袁绍最后致命一击的谋划。

受益于刘备关羽的疑兵之计,袁绍绕了一大圈的路,耽误了十余天的功夫。吕布得到这十余天的时间喘息,处理好了邺城的事情之后,终于拉起了一支数量超过 0的骑步混杂的军队。

虽是临时凑起的军队,但这些军队全部都是跟随吕布多年的军队。其中骑兵更是佼佼者,实力冠绝天下。

凑齐了这股军队,吕布当即亲自率领着他们前往清河郡,准备把袁绍大军堵在清河郡歼灭。同样刘备也让关羽带着6000士卒从济水乘船,直入冀州境内,尾随着袁绍大军的行径路线而去。

除了这些布置,有了这十余日的时间,吕布对冀州军民的渗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便是清河郡的校尉夏昭。为了拉拢袁绍的手下,吕布采取了广分利益的办法,极力拉拢袁绍手下的基层军官,全部都许以高官厚禄。

对于袁绍军中的下级军官来说,吕布的拉拢简直就无法拒绝。特别是对那些家世不好的军官来说,在袁绍手下,没有家世就没有升迁的机会,现在能够得到富贵荣华,很多人都很心动。

现在吕布能够让他们一步登天,没了军中主心骨的袁绍军极少有人拒绝。可惜投降的这些人中,只有夏昭一个位列校尉,自领一军。

若说是以前吕布落魄之时,夏昭对吕布的拉拢可能会不理不睬,可现在,吕布突袭了邺城,抓住了袁绍的一家老小不说,最要命的是切断了北方与东方的大军补给线。夏昭知道,袁绍的大军撑不了多久,与其给袁绍陪葬,不如殊死一搏。

现在袁绍大军的命脉握在吕布手里,加上吕布许以的高官厚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投靠于他。因此若能早一日投靠吕布,那就能早一日在吕布心中留下映像,从而被吕布倚重。这就是夏昭投靠吕布的理由。

投靠了吕布,夏昭一直担心不已。他害怕吕布不是袁绍的对手,会再一次失败,那么以他夏昭的做法,早晚会被袁绍发现不对,轻则身死魂消,重则累及家人。

接到袁绍要率军前来清河郡,让他准备船只,帮助大军渡河南下魏郡,夏昭心中的担忧突然不翼而飞。

吕布前些时日已经率军北上,准备阻截袁绍军,给他的命令就是要他随时关注袁绍的动向,好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与吕布一起攻击袁绍。

如今袁绍率大军前来自投罗网,夏昭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他夏昭2000人的军队,想要在击破袁绍的战役里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几乎没什么可能。

可现在袁绍率军前来清河郡,这就是他夏昭发达的好机会,作为一个内鬼,完成颠覆大军的壮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估摸着袁绍到达也就数日时间,而随之而来的吕布大军也会在数日内到达,夏昭也不用忧心该怎么拖延足够的时间。

8月中旬,袁绍率着大军到达清河郡清河县,看到夏昭按照他的吩咐,与郡守一同准备好了犒赏大军的食物,同时准备好了供应大军南下所用的船只,袁绍很高兴。

对于夏昭如此识相,袁绍非常开心,夸奖了夏昭几句后,便召集手下将领开作战会议,准备南下攻打吕布。

对这样的大事,以夏昭这种杂号校尉来说,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位列其中。

望着营帐内欢声笑语的人,夏昭心中愤怒不已,脸上浮现出一股深深的不屑。

“笑吧!笑吧!再有一两日,我夏昭就要超过你们了!”瞥了一眼身后的大帐,夏昭转身离开。

想着前日,吕布已经传信,他已经率军到达了吴丘,要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兵临清河。夏昭已经计算过了,以吕布的行军速度,也就在今天或是明天能够到清河。

以袁绍现在的情况来看,袁绍明天才会出发,那时候他夏昭只要上报发现吕布大军,那袁绍定然不会出发,反而会留下来以逸待劳,这就达成了让袁绍留下的目的。

第二天夏昭上报袁绍,说吴丘来信,发现吕布大军数千,直奔清河而来。果然,袁绍听闻吕布率大军前来,当即让手下停止准备乘船南下,开始积极备战,准备以逸待劳,一举击破吕布的军队。

对于上报的信息,夏昭也做了扭曲与改变,本身吕布共有大军步骑 0,其中骑兵4000人,步卒4000人。从夏昭的口中传出,就变成了2000骑兵,6000步卒。除此之外,夏昭还派人秘密传信给吕布,让他做出安排。

对夏昭的小动作,袁绍毫无察觉,他还在鄙薄吕布此人居然妄想依靠 0士卒击败他的近两万大军,万万没想到自己倚重的人居然是别人的内鬼。

8月20日,吕布率领大军靠近清河县府,距县府不过数里之遥。果然如夏昭所禀报的,吕布不过率军 0前来,其中步卒6000,骑兵2000而已。

可惜袁绍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吕布故意让他探得的信息。多余的2000步卒是日前吕布用民夫装扮而成的。重要的2000骑兵则被吕布派去汇


状态提示:第225章 袁绍兵败(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