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情天恨海鸳鸯梦>仪式 二 88

关于那只猫与那条金鱼同归于尽,自爆同亡,孟阮两家邻居是默不作声,陶家也就当是他们没看见没听见了,不然怎么会当成一切都不知道呢?

如此诡异之事,仿佛就是针对陶家的人发生的,对外人来讲只能是天方夜谭里的故事!陶家的人自是不宜张扬的了,如果将来有人要是问起那条金鱼的去向,用自然死去则是最好的解释和搪塞!

当日黑天之后,人们在灶神像前摆上供桌,点灯焚香。供品最主要的是以糖稀加麦芽、江米等做成的饴糖或称“饧”,民间称为“灶糖”。东北各地在“小年”之前有专门的小作坊制作贩卖,而且是很正宗的,其特点是甜、脆、粘,还贩运到关内。北京就把“灶糖”称做“关东糖”。清代时期宫廷祭灶所用的灶糖,都是由盛京总管内务府进贡的。这种糖之所以要做得粘和甜,是因为祭灶时人们要用它抹在画像中灶王爷的嘴上(还有的抹在灶门上方),意思是让他上天后“嘴甜”,多说几句“甜言蜜语”,多汇报所在之家的好处,而到说“坏话”时嘴就被糖粘住,张不开嘴了,为供糖之家“隐恶扬善”。所以,东北民间顺口溜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这也是人们对灶王爷的希望和祈求。总之,灶王爷作为联系人间与天堂的使者,这一天是最重要的被照顾对象(当然了,有的人家里供奉着菩萨或者是佛,再有就是各路神仙,同样会受到香火和祭品的)。

除灶糖外,另外供品通常还配有谷草一把、炒豆或高梁米一碟、清水一碗,据说这是给灶王爷上天时的坐骑预备的。人们在送灶时,要特意用秫秸(高粱杆)做成马、狗、鸡,为给灶王爷领路和代步之用。烧香、跪拜、抹糖等诸项仪节结束后,就把灶神像取下,连同这些狗、马一起焚烧“升天”,并放鞭炮为之“送行”。

过去东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正式下厨房做饭之前,首先得给婆家的“灶王爷”磕头行礼,对其恭敬有加。按理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烧火做饭的家庭主妇,是和灶王爷“朝夕相处”的人,祭灶应以她们为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那时在民间有着“男不拜月,女不辞灶”的“规矩”,所以祭灶只是家中“老爷们儿”的事,妇女没有资格参加,这似乎有失公平。

祭灶日既然是“过小年”,当然全家人也要吃一顿比平时丰盛的晚餐。过去雇长工、伙计的人家,一般都是从这天开始让他们放假回家,准备过年。而自家在外地的人,也都在此后陆续归来,准备团团圆圆地“过大年”了。

从小年的这天开始,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工作了,“小年”相当于“大年”的序幕。在对比下稍有富裕的人家,则是赶集上店的张罗着置办年货了,而穷苦人家过年跟平时没啥大的区别,大人仍是愁眉苦脸,在盼年的孩子们没有添新衣新帽新鞋的情况下,虽然闹心,但在大人的许愿下似乎也能容易的陶醉在比平时喜庆的气氛里。

在陶家,今年比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例行这种仪式的不再是一家之主的陶其盛,而取代他的是“儿子”陶振坤,另外身边还多了个娇俏的柳杏梅。

陶振坤跪在供桌前,在锅台上方的墙壁上面钉有一块木板,木板上放有一个香炉碗,插着三炷香,供桌上放有一个碗,里面盛着煮熟的饺子,一双筷子,还有一个酒盅子里倒满了酒,另外桌子一旁则是放着一个盛有五谷杂粮和碎干草的用竹子编织成的筛子。他将三沓黄纸点燃放在一个盆子里焚烧,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叨着:“今天是小年,请灶王老爷吃饱喝足了好上西天,见了玉皇大帝要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七天之后别忘了回来过大年——”

他在想:他在这个家里正要取代了他爹的位置,而这种取代竟让他很痛苦无奈!

而在一旁看在眼里的柳杏梅却是暗自觉得好笑,在她看来,因为这种习俗未免有点儿荒唐和滑稽,是在自欺欺人,迷信这东西在愚弄着无知人们的思想。可是,关于今天那狸猫一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是超自然现象,就是用科学也是难解其谜的!

在这个时候,外面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陶振坤站起身来说:“我们也放鞭炮去。”

在外面放鞭炮时,柳杏梅则是远远站在一边双手掩住耳朵在看着。

一个双响在点着稔子后随着一声爆炸声响腾空而起,接着在幽暗的天空又是一声脆响,绽放开了一团烟花。

陶振坤看了下柳杏梅,就对她说:“就你这小胆儿,还敢学打枪?”

柳杏梅说:“别瞧不起人,胆子是可以练出来的,说不定我也是个神枪手呢。”

“你脸皮可真够厚的。”

“不信以后我要证明给你看!”

“那是在浪费子弹,你以为那子弹像我那个‘子弹’一样多呢?!”

“你又没正经的了,我看——”柳杏梅跨步上前,一把揪住了陶振坤的耳朵。

痛的陶振坤哎哟哎哟叫着求饶说:“别揪掉了,要是变成了单耳立(兔子种类里的别名),那样在你眼里更磕碜了!”

“知道就好!”柳杏梅这才放开他。

陶振坤揉搓了下发疼的耳朵,躲向一边说:“看来你只有在被窝里才会老实一些。”

陶振坤见柳杏梅又要上前来追他,他就左手拿着个炮仗对着她,右手拿着


状态提示:仪式 二 8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