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肯,贤妃自然更不愿意,一旦圣人龙驭殡天,新帝登基,李睿就要前往封地就蕃,沙州那种地方,可以想见至少十年二十年内不会太平,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难道还要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是徐皇后和太子却是百分百的乐意,花了大力气从中促成,二皇子一方更是极力推波助澜,巴不得将李睿赶到沙州去,于是本该在李睿封王的同时就确定下来封地,在几方拉扯发力之下,最后圣人还是退让了,将李睿的封地定在沙州。当然,圣人还是心疼儿子的,将李睿的亲卫人数破格增到三千之数,同时私下补贴了三千装备铁甲马匹,以及足够养这支亲卫十年的饷银。
也就在此事落定不久,郑易一篇《孔赋》以其华美瑰丽而传遍天下,赋中以极为优美的辞句盛赞孔子的教化之功,同时又将沙州现状一一表述,号召天下读书人效仿孔子,到沙州行教化之道,以礼、智、仁、义、信化蛮为华,创不世之功。
郑易嘴巴厉害,化为辞赋,自然更厉害,这篇赋文不光文辞瑰丽得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字里行间的煽动力也是一等一的强,最关键的是,在赋文的最后,他又特地将郑文圣公的功绩点出来,指郑文圣公虽功在天下,然而比孔圣人仍差了一线,差在何处?不曾有教化世人之功。又暗搓搓的表示,他身为郑文圣公之孙,当然要做天下人表率,以补郑文圣公一生之不足。为先祖尽孝,为天下人尽责,为教化圣道尽绵薄之力,他为人子孙,为孔孟门下,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这天下什么都缺,就是绝不缺少热血沸腾的读书人,尤其是年轻的那些,更容易受煽动。读书为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万钟栗,咳……这些心里想想就好,绝不能说出来,太功利了。读书为什么,当然是为天下人立心,为圣人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今沙州野蛮不开化,正是需要读书人去为沙州人立心,为圣人继绝学,为边境开太平的时候。什么,沙州很危险?蛮人爱吃人肉?
怕什么,没看郑文圣公的孙子都已经去了,还好端端的写赋呢,可见沙州也没有传言中那么危险。再说了,朝中还有兵将相护,凉氏也表示欢迎读书人去,衣食住行,凉氏包了,这还不敢去,枉称读书人。
没错,就在郑易那篇赋文出来不久,圣人就迅速做出反应,教化的好处他当然明白,虽然他不是真圣人,但好歹世人也尊他一声圣人,总不能啥也不干,就这么看着,派兵护送就是圣人给那些容易被煽动……咳,是热血沸腾,有志于干一番事来的读书人的定心丸。不止如此,国子监里的学子,只要有人肯去,在沙州推行三年教化,回来立刻就可以出仕为官,而且还保证是有油水有前程的部门。圣人盘算得好,只要这些读书人将圣人之道在沙州推行开来,朝庭的王道自然也会深入人心,沙州节度府也就不会形同虚设,官员们更不会无所事事。
当然,圣人也很懊恼,他是真心爱极了郑易那篇赋文,郑文圣公的孙子,怎么就被凉氏给拢去了,可恶啊,天下英才,该入圣人的觳中才是。可惜,郑易还没有参加春闱,圣人就是有心把他提溜回来,为己所用,一时间也寻不着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