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世界特种部队始祖>456 八路军进入了信息时代

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在牛津大学的贝里奥学院任院长25年,1945年起为英国上议院议员并被英皇封为男爵。

林迈可自己起先在牛津大学学自然科学,后又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

大学毕业后,他从事成人教育,担任南威尔士州工业调查所的所长助理。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聘请,担任燕大的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2月林迈可绕道美国,从温哥华乘船来到中国时,与他同乘一条船的还有诺尔曼白求恩医生。(

1942年春天,林迈可夫妇到了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驻地。

受聂将军的邀请,林迈可担任通讯部技术顾问。

他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工课程。

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也在通讯部工作,任英语课教员。

他们发现,用中文发报会有许多的麻烦,一个数码错了,就会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字,英语是以字母形式构成的语言,拼错一个字并不会影响理解原意。

于是,他们共同帮助部队用简单的英语来传递信息。

从1942年到1944年,林迈可一直在晋察冀军区,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和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在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干部、技术专家和骨干。

1944年5月17日林迈可一家到达延安。

第二天,朱德总司令由黄华陪同看望林迈克。黄华曾是燕京大学“一二九”学生抗日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不久,毛泽东主席对林迈可一家来延安表示慰问。

林迈可一到延安就急于工作,朱德、叶剑英和他详细地讨论了他的工作问题。

不久,他被任命为18集团军通讯部的无线电通讯顾问。

8月份,在他的努力下,延安建成第一台国际电台,可以将信号发射到美国的旧金山和印度等地。

它播放的是当天正式开播的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也是日后成为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

新华社英文广播上天之前,美国官方关于中国的信息源是日本同盟通讯社,自从接收到新华社英文电讯后,美国高层领导对中国华北战争图景便有了急剧改观。

当年从美国西海岸接听、记录下来最早的新华社英文电讯稿,至今还作为美国国家档案,收藏在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档案库里。

在这个训练班中有位人才,大学生王世光,他上过两年大学有物理理论基础。

他可能就是那个在天津自己装电台的王士光,王士光是王光美的哥哥,解放后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训练班结束后,王世光深感我军通讯器材严重缺乏给作战带来的不利,他提出15w电台不仅适合部队作战环境而且可以自力更生制造。在上级的同意下,他带人试制15w电台。

这些八路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了,他们用缴获的被打坏的电台零件,自制的零件组装出了大批15w电台,很快,晋察冀团级部队都使用上了这种电台,保证了通讯。

林迈可和王世光两个人把整个八路军带入了信息时代。

林迈可这个外国人对中国抗日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不过,林迈可在帮八路军药品的时候,为了准确记录所买药品的详细名称和功能,他找了一个在导师班学习、他认为老实可靠的女学生李效黎,帮他重新整理药签,后来,李效黎成了林迈可的妻子。

所以,林迈可其实是中国人的女婿。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女婿给老丈人家干活,天经地义。

我们也就不必怎么感谢他了。

这时正是这种自制电台研制的关键阶段,电台上面需要的一些零件虽然是用来改造的,可是晋察冀自己也不能生产。

后勤部长正因为这事急得直撞墙,沈擒龙这么一说,后勤部长一下子就蹦了起来。

后勤部长激动地对沈擒龙喊道:“你能买到电台零件吗?”

沈擒龙大吃一惊。

保卫部长还在旁边帮腔说:“他什么都能买到,他连机枪都能从天津弄出来,别说什么电台了!”

沈擒龙这一下真有抽自己几个嘴巴的心思。

沈擒龙就是给出一个主意,他可没有要自己去给人家买的意思。

而且,如果是其他的东西还好办,后勤部长居然让他去买电台!

沈擒龙对电台这个东西也不算完全陌生,他以前跟林迈可从北平给晋察冀买过电台。

沈擒龙知道,这个东西鬼子那看得比西药还紧,那是绝对红眼睛的。

让他去买电台,这不是要命吗?

沈擒龙急忙推辞,可是到了这时,再说什么都晚了。

保卫部长那是对沈擒龙非常有信心,后勤部长这是看到了救命稻草,这时他是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

沈擒龙实在没辙,只好问道:“电台那东西可不好买,需要多少瓦的电台呀?”

后勤部长一听就知道,沈擒龙这是行家,他肯定弄过电台呀!

那就更不能放过他。

后勤部长急忙说:“其实也不是要一个装好的电台,只是要弄一些零件。”

于是后勤部长就把八路军改造零件,自制电台的事情告诉了沈擒龙。

沈擒龙一听,原来不是直接要电台,是要电台上面的零件,而且,这零件还不是直接就要电台上面原装的,是要那些似是而非的。


状态提示:456 八路军进入了信息时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