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罗斯福的坚持下,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赞成美国人的决定。
随后,日本多次向美国传达投降意愿,均遭到拒绝。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8月10日,在经过激烈争论后,日本外务省要求驻瑞士公使与驻瑞典公使通过瑞士、瑞典向美英苏中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监听到日本这一决定的美国随即拟好外交复照,强调“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终形式将由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愿来确定”。(
这个微妙的外交复照既“保留了天皇”又巧妙避开了“无条件投降”的问题,日本人的要求最终得到了满足。这样,8月15日当天,全世界都收听到了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
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最终满足了日本保留天皇的投降要求,却又在此前的谈判过程中一再拒绝日本的投降条件。这种有意无意推迟日本投降的做法有着秘密的政治考虑。
因为据一些日本战犯战后交待,如果知道可以保留天皇,日本早就投降了。
而在此期间,美国以日本最初拒绝《波茨坦公告》为由,先后在8月6日和9日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虽然丘吉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都认为投掷原子弹在军事上是不必要的,但杜鲁门却执意为之。
因为美国开发原子弹投入巨大,必须要向民众有个交待。
此外,美国需要日本这个原子弹靶子来展示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以便在战后对苏联形成核威慑。
鬼子多次投降不成之后,他们的对策是尽量杀伤美国士兵,希望能够让美国因为受不了人员伤亡的惨重代价而同意停战。
其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把赌注放在美国经得起物的消耗,却经不起人的消耗这个弱点上。
日本军部认为如果日军给美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美国人就有可能患得患失,中途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默认东亚和东南亚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假如鬼子方面的作战能力强的老兵足够多,他们的战斗力会成倍增加,也许他们的作战意图就真的能够实现。
或者,如果鬼子一发动太平洋战争,那时他们就有足够的老兵,鬼子的攻势会更猛烈,更迅速。
麦克阿瑟后来之所以在美国那么有名,就是因为当时在鬼子进军的情况下,别人都投降了,只有他还打了几仗,所以他成了美国人宣传的工具,被美国塑造成了民族英雄。
如果鬼子有足够的老兵,鬼子可能在战争一开始时候就推进到他们后来占领的地区,让美国再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发动反击。
鬼子尖兵不知道发现了什么,他们向上面看了几秒钟,立刻就地卧倒,用三八大盖儿对准了沈擒龙和李骥他们隐蔽的树林。
这个树林虽然能藏人,但是这是光秃秃的山坡上面唯一的一个小树林,没有纵深,仅仅够隐蔽住人的影子。
如果真的开始战斗,这个树林是绝对不够抵挡后面的鬼子大队的长时间进攻的。
这时的沈擒龙和李骥就在树林前面的空地上面,两个人全都是仰面倒在地下,右手举着匕首,左手举着20响。
几个鬼子尖兵一动不动地观察着上面的树林,注意倾听着从山坡上面传来的声响。
沈擒龙和李骥明白,这是最后上去的几个人发出的声音惊动了鬼子。
沈擒龙不禁想到,今后一定要培养自己部队的报务员和卫生员,不是侦察大队出身的真正的侦察员,行动上就是不利索。
尤其是那个还是个孩子的小报务员,行军时候跟不上队伍,遇到危险的时候不知道隐蔽。
如果这种情况再发生几次,他就能把整个侦察分队全都送到鬼子手里去。
黑暗中的双方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对峙了半天,后面的鬼子大队已经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过来了。
鬼子尖兵一看后面的队伍上来了,他们不用鬼子军官责骂,急忙从地上跳起来,向前面跑去。
随后,鬼子大队就用沉重的皮鞋踢着山路,“轰隆隆”地从沈擒龙他们面前走过去了。
等到鬼子们在山路的拐弯处消失了,沈擒龙和李骥才从地上跳起来。
就在树林边缘观察情况的孙光明也从里边跑出来,他问沈擒龙:“怎么办?”
沈擒龙说:“你带着队伍先走,我和李骥去追鬼子。”
孙光明急忙说:“不行,千万别去!”
孙光明以为沈擒龙这要跟鬼子拚命去了。
沈擒龙一笑:“你紧张什么,任务还没开始,还没到保定。你叫两个人好好看着那个报务员,他体力太差,刚才他已经引起鬼子注意了。”
孙光明答应一声,回到树林,招呼侦察员们赶紧赶路。
沈擒龙和李骥则向另外的方向下山,从后面赶上了鬼子大队的末尾。
看看最后一个鬼子的身影就在面前摇晃,沈擒龙和李骥停下来,脱下脚上的鬼子的大皮鞋,换上自己从北平买来的专用的牛皮底布鞋。
中国人的鞋一到脚上,立刻感到身轻如燕,行动无声。
两个人象从空中俯冲扑击兔子的雄鹰一样,贴着地面,向最后那个鬼子掠去。
大队的鬼子仍然在毫无觉察地向前疾行,沈擒龙已经到了鬼子的背后。
手机阅读:http://m.88kshu.com/55700/
发表书评:http://www.88kshu.com/55700/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598 鬼子二战的致命缺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幸运特快01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