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众官员意见一致。
林延潮自也是随着大流,在程朱理学的浸养下,读书人对于礼制的遵守,可谓刻在心底。
比如论语上,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要去掉告朔礼时,祭礼上的那头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那头羊,但我看重的是却是礼。
林延潮心想,天子这一刻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宰相会如此坚持的反对。
就如同张居正要夺情时,他没有想到满朝官员的反对,甚至连自己的门生都反对。
儒学的制度就是周礼!
孔子当年售其学,认为要达到‘仁’,那么就要恢复至周礼。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
所以为什么,子贡要废弃祭礼上的那头羊时,孔子表示那不是一头羊,那是礼!
但是很不巧,法家在这一点上与儒学南辕北辙。
法家明确告诉你,一代有一代的制度。
连林延潮讲事功学道统时,也将子贡例子拿出来说,并称赞子贡的做法,合乎吾学!
吕祖谦,叶适,陈亮这些南宋事功学先驱都强调‘变法’二字的关键,儒学的根本在于‘仁’,在‘仁’的基础上,制度上可以有所变通,以顺应时世,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理学则反对这一点,什么叫有所变通,今天你偷钱,明天你就会杀人,后天你就敢屠城。
这分寸如何界定?你这么做完全就是邪魔外道。
所以为什么要争,郑妃封贵妃之事。
今天天子将郑妃封皇贵妃,明天就会将皇三子封王,后天就会立皇三子为太子。
那么天子会不会仅仅希望将郑妃封作皇贵妃?
不好说。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制度,所谓理学,事功学都是一个思维模式。
在这个思维模式下,遇到任何问题理所当然,就能得到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结论,避免争议的存在。
譬如天子这个做法,就违反了周礼的核心‘嫡长制’,所有人约定俗成的存在。
天子道:“列位臣工要说的,朕已知晓,今日这些事先到这里。容朕再思量思量。今日内阁谁当值?”
王锡爵出班道:“是臣。”
天子道:“王先生留下。”
在乾清宫的事起了一个开端,但余波远远没有结束。
出宫后,众讲臣都围绕在申时行周围。
于慎行直接言道:“元辅,立储之事,圣意如何,臣等无可揣测。但国本系于元良,主器莫若长子,立皇元子为储君,乃顺应人心之举,亦合乎太祖立嫡立长的家训。”
申时行闻言没有说话。
一旁右庶子赵用贤道:“元辅,自万历十年,元子诞生昭告天下,五年有余,中外臣民属心已久。然而宫里传闻天子宠德妃,疏远恭妃已久,这一次德妃诞皇三子,母凭子贵添为皇贵妃,尊位居于恭妃之上,这非礼也,下官请元辅为天下争之,否则下官与众臣当自行交章上疏。”
赵用贤话里的意思很显然,你申时行不疏劝立国本,百官就要自己说了。
次辅许国斥道:“赵庶子,方才在殿内元辅是如何说的,你没有听见吗?国本之事轮不到尔小臣议论!”
赵用贤冷笑道:“当年张江陵夺情时,许阁老当时身在哪里?是不是小臣也不能议论?”
“你!大胆!来人,将赵用贤叉出去!”
“慢着!”申时行开口发话了。
申时行看向赵用贤责道:“赵庶子,你口口声声礼也,眼下连官员的上下尊卑都不顾了吗?”
赵用贤闻言词穷,面对申时行还是出言向许国道歉。
许国哼了一声别过脸去。
场面陷入尴尬。
今日王家屏替天子代祭先师孔子缺席。
下面还有徐显卿,张位,陈于陛等五六名讲官,其他都不说话。
这时申时行向林延潮问道:“林学士以为如何?”
众人目光都看向林延潮,他会如何说?
但见林延潮徐徐道:“启禀元辅,下官以为元良之事,涉及国本,宰相自有主张。宰相未言之前,其他大臣实不该妄议。更不可代奏向天子建言,否则此举有谋幸进之功的嫌疑!”
林延潮说完,赵用贤顿时脸红了,他方才口口声声说,申时行若不上奏章,那么他赵用贤就要自己上奏章,请天子立国本。
林延潮这句话直接点出来,首辅还没说话,你自己上奏章商议国储,是要博一个拥立之功吗?
赵用贤脸都被打肿了。
赵用贤冷笑数声,没有说话。申时行看了林延潮一眼,大感欣慰,面上却道:“赵庶子方才的话并无此意,倒是你这话一出,没有人敢向本辅建言了。本辅如何知道诸公的意见?”
林延潮立即‘虚心接受批评’。
有了林延潮这一番话,其他的翰林也是会意过来,说了一番以申时行马首是瞻的话。
数日之后。
申时行上表请求天子早立太子,其中举了明宣宗在宣德三年立两岁的英宗为太子。
明宪宗在成化十一年立六岁的孝宗为太子。
孝宗在弘治五年立还未周岁的武宗为太子。
而皇元子已经五岁了,理当立为太子。
申时行这奏章,可谓有理有据。早立太子,一直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制度。
申时行奏章一上,天子回复说,册立皇太子乃是大典,皇元子年纪尚小,等个两三年再举行。
然后申时行又奏章上,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