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唐之逍遥王>164.第164章 途中遇伏

李渊率领大军攻占长安城,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是为先皇,代王杨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李家的势力在长安城扎下了脚跟,李渊率领大军攻破城池,击败了尧君素,又活捉屈突通,将之收归于次子李世民的麾下。一时之间,李渊的兵力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攻破长安城收编了长安守卫军,攻破城池收复河东,又收编了河东的驻军,使得他的兵力迅速壮大,达到了二十多余万人。

李渊手中掌握的兵力,就算在反隋势力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而且麾下又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使得瓦岗寨对李渊加强了防范,就连李密也没有预料到。当初对自己摇尾乞怜的李渊,转眼之间变得庞然大物,不是自己随意揉捏的小角色。

收复了河东之后,李渊的兵力增加,他终于将长安城以及河东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现在的长安城,全部都是李渊的手下大将以及文臣治理,他早已将支持大隋的将领全部撤换,贬得贬,调离的调离,俨然成为李渊的后花园。

在长安城内,隋恭帝杨侑名义上,虽是皇上,但是他的命令没有任何听从,就连他一日三餐都有人专门看守,明面上说是保护,实际上是监视着杨侑的一举一动。由于,李渊已经将长安城掌握在手中,他就将战况消息传回太原,想要将自己的家眷接到长安城内。

身在太原内的‘逍遥居’府中,李逍遥望着手中的纸片,上面清楚的写出了李渊近日攻占长安城,又将城内所有的将领更换成自己的亲信,还收复了河东,并且整顿了两军使得义军的兵力迅速地壮大起来。纵然李逍遥足不出户,但是天下之事都有‘晓’组织成员一一将情报传递给他,李逍遥微微一笑道:“看样子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他将下属传递过来有关于父亲的战报,想要交给母亲窦氏过目。没想到,窦氏只是微微一笑,根本就不需要看就猜到了结果,李逍遥一阵纳闷,这是刚刚传过来的消息,根本就没有被人看过,可是母亲居然看都不看一眼,就猜到了两军交战的结果,李逍遥诧异地问道:“母亲,为何您会如此肯定父亲此战必胜!”

窦氏牵起长孙秀敏的手,微微一笑道:“我与你们的父亲在一起有数十年了,我们两人一直相敬如宾!虽说家中之事多数情况下由我决定,实际上是你们的父亲对我的尊重,真正的大事还是由他把握,毕竟他是一家之主。当初,我之所以下嫁于他,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大事处事不惊,小事不管不顾。”

“你们父亲的本领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在我看来你们要想真的超越他的话,还需要走上很长的一条路。既然,你收到消息,看你的脸色洋溢着兴奋,我便已经猜到他定是取得了胜利。如果你们几人认真地思考一下,或许就能发现你们的父亲的优点。”

李逍遥微微点点头,心中暗暗地想道:“其实母亲说的并没有错,按照父亲沉稳的性格,除非有必胜的把握,绝对不会轻易出击。既然消息已经传来,定是取胜的消息。父亲不愧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君主,只不过这样下去的话,父亲将正式走向台前,恐怕我们得尽快搬离此地才行。”

于是,在李渊派遣的使者还未到达之前,李逍遥已经命人将所有的行李准备好,随时准备离开。不久之后,李渊派遣的使者终于前来了,李逍遥也不等他详细说明直接带着窦氏、长孙秀敏、红拂女等人全部离开,就连他身边的家丁奴仆一起离开,李玄霸与伍天赐也一起上路,一行十几人朝着长安城内进发。

坐镇在长安城的李渊心急如焚的等待着窦氏、李玄霸、李逍遥等人,到时候一家就可以团聚了。至于李建成的家眷早已到达了长安城,唯有窦氏等人还未前来。李渊由于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了窦氏等人的身上,无心朝政,终日望着前方的大路,期望能够看见窦氏等人的身影。

与此同时,李渊攻破长安城,将代王杨侑推上帝位,是为隋恭帝,独揽朝纲,又率领大军攻破城池,收复了河东等消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传播出去,各路反隋之士全部都接到了这一个消息。众人无不惊叹,李密最是后悔,之前还是任由揉捏的李渊,不再是那么软弱无能,反而雄心勃勃的,使得他是最后悔。

河北的窦建德,太原的刘武周,洛阳的越王杨侗以及王世充,江都的宇文化及等人全部都对李渊的手段叹服不已,就连突厥始毕可汗对李渊无不钦佩。始毕可汗在牙帐之内,望着手中得到的最新情报,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朕,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李渊为了消除突厥对太原的威胁,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俯首称臣。始毕可汗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将分裂的大隋王朝放在眼中,如果是之前的统一之势,始毕可汗绝对不敢轻举妄动。可是,随着隋炀帝自刎于江都的消息传遍华夏大地,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而且之前被隋炀帝压榨的百姓,使得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四起,因此他大肆的收编周围的小势力,然后将他们纳入突厥军队中,算是自己的一股势力,使得突厥兵力达到巅峰时期。

始毕可汗一直以为李渊对自己俯首称臣,因为他手中掌握着最好的王牌,只要李渊不听从他的命


状态提示:164.第164章 途中遇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