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218节 对决

第218节对决

(前文3处修改:1、今年为献安五年,不是四年。2、华雄的总体武力值为1o4。3、太史慈与吴凡亲密度为5,不是o。时间有点紧,写得仓促,造成疏漏,实在报歉。)

东吴武将基本上都是擅于步兵,兵法大多为奋战、奋迅等。而太史慈却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他不仅擅于骑兵,拥有突击兵法;并且对弓骑也有些心得,拥有奔射兵法。

另外,单就统兵大将之个人能力来讲,太史慈也是相当的出色,否则,吴凡当初也不会故意前往北海去登庸他。只是在有心看花与无心cha柳间,却是让吴凡得到了周泰,虽然比照太史慈差了一些,却也是一员优秀的战将。

太史慈这时已经走上演武台,向吴凡看了一眼,没有像甘宁那样毫无表示,而是向吴凡点了点头。

这是因为当年吴凡去他的老家登庸他的时候,虽然由于晚了一步,致使未能成功。但在临走的时候,吴凡见慈母一人在家生活不是十分宽裕,便掏出一些散碎黄金交给了慈母了表心意。那些黄金虽然不多,仅有不到二十两,但却可以令慈母数年间衣食无忧。太史慈后来探家之际,从母亲口中得知此事,对吴凡就有了一点感念的意思。

不过,眼下曹操和孙坚两个势力并不和睦,太史慈自然不好在众人眼前和吴凡走得太近。向吴凡点了点头,吴凡也向他微微点头示意,随后,太史慈就走到一旁cha着“孙”字军旗处,和甘宁站在一起。

太史慈之后,最后一个出场的参赛武将,乃是孙坚的长子,历史上有霸王之称的孙策孙伯符

孙策毫无疑义是参赛选年轻的,仅有19岁,武力值却是已经高达94,用一句“后生可畏”来形容也不为过。孙策同样属于猛将类型,莽撞xing格,心狂气傲,全天下所有武将满打满算,没几个能让孙策放在眼里。

不过,彭城之战时,差点把他烧死的吴凡却是个例外。

于是,登上演武台的孙策,看了一眼吴凡,由于年纪尚轻导致心xing也不是十分地老练,目光中竟是带出一份心虚来,转而连忙挪开目光,站到甘宁和太史慈身边。

至此,所有参赛武将全部登上台面。台下观众又是一阵排浪般的欢呼,震彻整个邺城。

献帝头一次见识到这样的盛大的与民同乐的场面,自然是十分地欣喜。坐在他旁边的丞相曹操,等了一会儿,见献帝只顾着左瞧右看,全无主持局面之心,只得出声提醒道:

“请陛下按照预定程序,主持仪式。”

献帝这才醒转过来,连忙看了一眼太监呈上来的表章,随后站起身,有些拘促地高声道:

“宣读,比赛规则与奖赏”

话音落下,自有官员持锦书走上演武台,站在众武将面前,面向看台打开锦书,高声朗读:

“比赛规则:以抽签决定对战双方,胜者与胜者对决,败者与败者对决,每人均需对决三次。对决中,双方可尽施本领战胜对方,以一方无力战斗,或主动承认失败为止;则另一方判为优胜。比赛奖赏:优胜者,奖欲龙纹壁(宝物,价值25)并五千金;次优胜者,奖三千金;第三名优胜者,将一千金。其余参赛者,每人奖三百金”

奖赏一经公布,台下的平民百姓们顿时一片唏嘘。仅是每名参赛者皆可获得的三百黄金,在他们看来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何况前三名优胜者每人赏金可达一千以上,真是羡慕死人不偿命啊,只恨自己没那个本事,不然说什么也得上去比划两下,为那三百黄金死也值了。

比赛规则和奖赏宣读完毕,参赛选手们开始抽签。所有人都各抽一枚金签后,由裁判官宣布开签,结果众人的对决形式为:

吴凡vs甘宁,吕布vs太史慈,华雄vs庞德,张辽vs典韦,许诸vs张飞,夏侯惇vs黄忠,赵云vs孙策。

徐晃抽了个单签,按照事前就已经想好的方案,由看台上因名额限制而未能参赛的曹军将领抽签,抽中者与徐晃对决,若胜则代替徐晃以获胜者参赛,若败,则徐晃以获胜者继续接下来的比赛。

这倒不是曹军有作弊之嫌,而是曹军将领太多,其它势力纵然想要让自己手下武将抽签与徐晃对决,也是自知没那个能耐。

于是,曹军武将抽签完毕,结果一经公布,变成文丑vs徐晃。

如此,对战武将就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按照签号顺序登台比试。吴凡和甘宁抽到的签号同为第三场登台。而后二人中的胜出者或战败者与签号为4的胜出者或战败者自动成为新的对决组,再继续比试。

同理,其它六组的胜出和战败自动对决组成为1和2,5和6,7和8。

抽到签号为1的两人是夏侯惇和黄忠。这两人的武力,一个是97,一个,都是将军类型,各方面条件倒是相差不多。此时众人都已经走下演武台,坐在看台上,整个演武台就只剩下这两人。

互相抱了个拳,算是打过招呼,而后二人就各bsp;夏侯惇武器为枪,黄忠武器为刀,都不是宝物,要不怎么说这两人各方面条件相差不多呢。不过,黄忠和夏侯渊的情况类似,都是神射手,擅于弓技,手中的玄铁刀只是他的一件辅助武器,真正的威力却在他身后的玄铁弓上。

于是,二人初一交手,夏侯惇占有明显优势,手中玄铁枪逼得黄忠频频防守躲避,甚至连出招的时机都没有。

身为曹军都督的吴凡,由官爵座次紧挨着曹操


状态提示:第218节 对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