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游戏民国>一百八十 炮兵之夜

1925年6月1日之夜,这是属于炮兵的一夜。

晚上8点一过,几乎在同一秒钟,国民党和川军的炮兵阵地上都迸发出一阵阵橘红色的火光,随后才是如惊雷般的巨响震撼着大地。数十发拖着长长尾焰的炮弹,划过漆黑的夜空,犹如流星坠地一般呼啸着扑向对方的阵地。

在炮弹着地引爆的一刹那,大地一阵抖动,然后才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道道火浪、一股股气浪和高高扬起的烟柱,挟着无数破碎的金属弹片横扫过地面。将川军的阵地变成了阿修罗的血狱。国民党一边的炮弹正好砸进了列队准备冲锋的川军第一师第一旅的人堆之中,顿时就将数以千计的官兵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滚烫的气浪和四下飞舞的金属破片将数百名川军步兵直接击成了碎块,侥幸逃过一劫的人们在经过最初的惊慌失措之后,都趴在了地上或是就近寻找隐蔽。

和国军炮击所取得的巨大战果相反,川军炮兵阵地上的八门75山炮所发射出去的炮弹虽然全都准确无误的击中了响水滩的国军防御阵地,并且也纷纷炸裂开来,掀起一股股烟尘,几乎要将整个阵地完全淹没。可是炮击所取得的战果却少得可怜,由于绝大部分国军官兵都蜷缩进了大大小小的防炮洞和堑壕之中,除非是被炮弹直接命中,否则根本就不会被伤到分毫。

国军第七军的炮击仅仅持续了一分钟,发射了近700发75炮弹以后就中止了。剩下的只有川军的八门大炮在不停怒吼,刚才国军炮兵的突袭没有打中川军的炮兵阵地,因此它们现在仍然能够以每分钟100发以上的速度将炮弹倾斜到响水滩国军阵地之上。

“告诉炮兵,给我狠狠的轰!轰平这帮龟儿子!”在川军阵地后方督战的王老乱这会儿正暴跳如雷的给炮兵下命令。

刚才国军的炮击正好砸中了列阵准备进攻的川军第一旅,这是王老乱的心肝,王老乱的军队是子弟兵,官兵是清一色的西充人,都是他的老乡。就在刚才,短短的一分钟,至少有三百枚炮弹在第一旅的人群中炸开。这几乎是噩梦般的一分钟,三百枚75炮弹在一分钟内至少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此外还有数百人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算是劫后余生的那一半人,也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只知道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脸上都是难以置信的狰狞表情。

刚才的炮击没有打中他们的炮兵阵地!坐在炮七团团部中的李文华听到川军的大炮还在没完没了地开火,心中就是一沉。他还不知道,现在他的双手已经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在黑灯瞎火中乱打炮,谁也不知道炮弹砸中了什么?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炮兵杀人放火后总是没有什么负罪感的原因吧?

此时包子脸的大男孩刘咏尧拿着一张写了不少数字的纸走了进来,他将纸递到李文华手中,笑道:“继贤哥,都算好了,我们已经找到他们的炮兵阵地了。”

刘咏尧赖着没去德国留学,而是在黄埔补了大半年的课,现在是炮七团主任参谋。他手上拿着的就是根据炮七团音测排所侦查到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敌炮兵阵地大概的位置。

炮兵不仅仅是把炮弹装进炮膛然后拉弦那么简单。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高科技兵种,直到21世纪仍然是。在20世纪20年代,炮兵的科技含量正变得越来越高。

首先是炮兵观测技术的发展,炮要打中全靠各种炮兵观察手段,比如光测和声测。光测就是用眼睛通过各种光测仪器来看,当然也可以不用仪器直接目测,不过这个误差就大了去咯。光测又分成几种,一是建立炮兵观察哨,二是通过炮兵前进观察员,三是敌后炮兵观察,四是通过飞机和飞艇进行炮兵观察。炮兵音测的手段则是建立一连串的前哨、音测哨和一个中央所,通过在不同的位置记录到敌方炮声的时间差距,使用公式计算出地方的炮兵阵地大概的位置。在各种光测和音测方法中一般都要通过复杂的公式来计算。此外还有测量风速,测绘地形等其他测量、测绘工作都是炮兵侦测所需要掌握的。基本上一个优秀的炮兵军官,应该是军人加数学家加野外考察人员加运动员的综合体,对头脑和体能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呃,那些杂七杂八的观测仪器都好重,没一把子力气拿不动,而且还要扛着他们翻山越岭,真是好辛苦的。

其次是大炮本身的科技含量正越来越高,由于炮兵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往那种笨重的大炮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在一战中西方列强的炮兵音测人员可以在5分钟内测算出对方大炮的大概位置!日本人也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和高效的炮兵侦测手段,想要对真正的强敌进行长时间的炮轰根本就不现实,保管让人打炮反击。现在的炮兵已经是个打了就跑的兵种了,多大炮机动性和射程提出了双重的高标准!实际上就是对冶金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炮兵需要更轻但是射程又更远而且更耐用的大炮!那种笨重的老式火炮除了当活靶子其他的价值实在是乏善可陈了。在20世纪初75口径的野炮差不多有1.5吨以上,到一战后1.5吨的重量已经是新式105榴弹炮的体重了。

……

川军炮兵阵地终于静了下来,10分钟急速射打出去上千发炮弹,机会耗空了一多半的弹药储存,八门山炮旁现在堆满了黄澄澄的空弹壳。打完炮的川军炮兵们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幻想着刚才的炮击给对手


状态提示:一百八十 炮兵之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