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兰德设计的m1步枪,最初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
经过陆军部的测试后,伽兰德被要求重新设计,他改进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
尤其对于中华帝国陆军的士兵们,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近代多场大规模会战,深刻体会到步枪连发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se,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
作为半自动步枪,中华帝国陆军部对其弹仓容量还嫌太少,要求改进至10发。同时,中华帝国陆军部大臣段祺瑞在跟帝国皇帝王辰浩谈及步枪弹药时,曾经提出打造属于中华帝国自主口径的步枪弹药,以区别欧美各国的主流弹药口径。
以前,中华帝国没有这种工业能力,无法自己生产**型号的弹药。如今中华帝国工业体系健全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行列,因此确实需要一种代表中国的新式弹药口径标准。
在这方面,段祺瑞自然是两眼mo黑,找不到那款步枪弹口径适合中国陆军。但王辰浩不一样,他太了解未来步枪发展方向了。
历史上的一战期间,各国陆军使用7.92等大威力步枪弹,这种子弹导致步枪重量大,后坐力太强,不容易控制精度,携带也过重。一战过后,各国陆军认为一战期间双方实际交战距离不超过500米,使用大威力步枪弹实在是浪费,因为士兵的肉眼根本看不清楚500米以外的目标,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基本上都是盲射,100发子弹能有1发命中就烧高香了。于是,一战后,各国开始使用6.5左右中威力的步枪弹。但是二战结束后,各国陆军又发现中威力弹也是浪费,因为打起仗来,士兵基本上很难静下心来瞄准射击,基本上是估mo着敌人的方向就开枪,而且双方真正的有效枪战距离实际上是在200米至50米之间。为此,二战后,欧美各国陆军再次降低了子弹威力,改为小威力近距离杀伤弹,即代表xing的北约5.56毫米步枪弹。
王辰浩认为,既然他知道未来枪弹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向这方面发展。但他也不敢太过ji进改革,万一一下子将步枪弹口径过度到小威力弹令帝国陆军非常不适应,造成战场失利就不好了。
因此,王辰浩决定循序渐进的改革,只要领先欧美陆军就可以了。
于是,在王辰浩的建议下,中华帝国第一款制式标准步枪弹6.5毫米中间威力弹,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不同于欧美陆军的区别和特点,宣誓中华帝国特se。
同时,王辰浩做出这种考虑也是符合当前帝国陆军发展速度的,因为勃朗宁、加兰德等一批枪械专家们已经设计出来的半自动步枪和轻型机枪,而这种自动火力正是帝国陆军所必须的装备。而作为自动火力,显然大威力步枪弹是不适合的,中威力步枪弹刚刚好。因此,王辰浩在这个时候要去帝国陆军采用中威力步枪弹,实际上也是为不久之后帝国陆军装备冲锋枪做准备。
当然,很多事情王辰浩都不会直接表明的,他希望作为皇帝要给部下神秘感和崇拜感,只有让帝国的文武官员们自己经过一番努力探索之后,才发现多年前帝国皇帝就已经指明了,那样他们会更加狂热的崇拜王辰浩的,更加有利于王辰浩的统治。
对于段祺瑞而言,他从来不去考虑王辰浩所说的到底是否正确,在他的眼里和心里,王辰浩说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必须要执行。因此,段祺瑞争得王辰浩的意见后,回到陆军部立即下发了帝国标准制式步枪弹改为6.5x56毫米的命令,其他参选制式步枪弹的口径全部被取消。
由于6.5这个口径并不是没有国家使用,早在1894年时,瑞典还勉强称得上欧洲强国,作为强国标志,瑞典军方仿造成毛瑟型6.5x78毫米步枪弹。但很快瑞典的强国地位一落千丈,被欧美主要强国的制式步枪弹口径压制,从此默默无闻。
中华帝国掀起6.5毫米口径步枪弹,当然也不可以跟瑞典一样,需要有中华帝国的特se。于是,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缩短为56毫米,并增大弹头弧形半径为50,2毫米,以改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