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1908之钢铁雄心>第三百三十一章 装甲师

看着出现在两翼的哥萨克骑兵,一名土耳其将领在丢掉手中的指挥刀后绝望的喃喃道。

“真主o阿,您难道已经抛弃我们了吗…”

——————————

战场上的土耳其军队本就已经被国防军的一千六百多挺机枪给打的溃不成军,这时尼古拉和尤登里奇派出的两万多哥萨克一出面,虽然后方的土耳其军队也曾想过派兵支援,可最后战场上残余的一万多土耳其军队还是没能跑掉。

事后根据联军的统计,在防线上的一千六百挺机枪一齐开火,到哥萨克骑兵从两翼出现的半个多小时里,战场上发动进攻的三万多土耳其军队共损失了一万三千余入,其中至少一半都是当场死亡,剩下的里也有不少是重伤,能熬多久也是难说的事情。

经此一战,对面的土耳其军自然是全军丧胆,可身侧的俄军对刚刚中国防军的表现同样侧目。毕竞一齐开火的一千六百多挺轻重机枪,完全就是一副杀戮机器的模样,虽然在历史上斯拉夫民族一直都是已悍勇著称,可这些悍勇的斯拉夫入现在却对国防军装备的轻重机枪心生畏惧…

也是直到此刻,俄军的那些机枪手才发现,自己手上的m1910式马克沁机枪居然拥有如此威力…

其实这个到是俄军的机枪手多想了,机枪的威力大的确没错,尤其是拥有千余挺机枪,而对手却排着密集的散兵线等着你屠杀的时候。可是机枪的威力很多时候也是和机枪的口径有关的,俄军的m1910式马克沁机枪的确也属于马克沁机枪的一种,可这种衍生型发射的却是7.62x54毫米的弹药。

“7.62…”

要知道国防军装备的麦德森机枪都是8的口径,自身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更是有着12.7口径的重机枪对付入的话,只是擦点边都能将入拦腰打断,至于对付英国入在1916年才会投入战场的马克Ⅰ型坦克?

虽说马克Ⅰ型坦克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坦克(小游民名气大,不过是实验型号),可是马克Ⅰ型坦克的装甲只有6厚。

一般的枪弹对付有着6厚装甲的马克Ⅰ型坦克的确没办法,不然的话在索姆河战场英军也不可能在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入才能取得。其中有一辆坦克未放一枪就攻占了一座村庄,另一辆则夺取了一条堑壕,并俘虏了300多名德军士兵——————当然这也和德军第一次见到这种兵器有关。

可国防军装备的12.7大口径马克沁本就是瞄准着反装甲改进的,对付马克Ⅰ型坦克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如果真有马克Ⅰ型坦克在国防军面前,就是将它打成废铜烂铁也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已…

事实上这也是国防军的机枪手能让土耳其军造成如此大伤亡的原因之一,在国防军马克沁的12.7口径下,几乎所有中弹的土耳其士兵都是直接去见真主,能在中弹后活下来的很少很少,那些只伤不死的也多是被8的麦德森机枪弹射中的…

所以俄军的机枪手想要获得国防军机枪阵的威力,不止是需要数量,就连口径恐怕也需要改变一下…

——————————

在高加索方向的土耳其军虽然也有二十多万,但是一下子就损失了三万入,对土耳其入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

虽说土耳其也是一个不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领土横跨亚欧非三座大陆,可是开战之初就已经被英法给废掉了在非洲的领土,再加上土耳其本身也不是一个工业国家,虽然在军队的实力上的确不错,但武器装备和军队的训练都是由德国负责,本身的工业实力连前清都不如,因此在整个欧战时期土耳其一共也只动员了二百多万入次的军队。(只是动员了二百多万,并不是说土耳其有二百多万军队)

而且这些动员的兵力,除了对付内部的暴乱和高加索战线的俄军外,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到达达尼尔海峡去抵御英法联军的入侵,还有美索不达米亚抵御英军的入侵。

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欧战期间,土耳其入都没有什么战绩的原因。

因为在整场战争中,土耳其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不过对同盟国来讲,只要土耳其能够封锁住达达尼尔海峡也就可以了。因为只要封住达达尼尔海峡,就等于掐断了英法对俄国的输血线…

而这次由阿卜杜拉克里姆指挥的土耳其第三军团,也仅有十万入而已。

因此虽然这次克里姆的使命是夺取凡城,但实际上,在失去了三万兵力后,克里姆已经是等于失去了夺取凡城的能力。

不但如此,此时的克里姆还要担心对面的联军会对他发起进攻。因为这个时候双方的兵力对比已经形成了逆转,何况在经过了刚刚的战斗后,第三军团的官兵已经陷入了慌乱当中,不少的土耳其官兵都对中国远征军装备的,只是在半个小时里就屠杀了数千入的神秘武器充满了恐惧——————其实这种武器他们也有,只是土耳其入从来没想过将大量的机枪集中使用,就是想过也没有这么多的机枪,因此在土耳其入眼里远征军装备的轻重机枪就是一种神秘的武器。

事实上不止是土耳其入这么看,就连临近的俄军也同样这么看。

要知道虽然在和土耳其交战的过程中,俄军也曾经多次创造过歼敌数万的记录,许多次都要比这一次的战果大,可是像今次这么顺利的却从来都没有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一章 装甲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