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第三帝国之鹰>第一百二十三章 冲出桥头堡(二)

五月二十二日上午七点四十分,第二北非师师部帕尔塞镇,戴高乐和第二北非师师长安德烈准将一边听取部下带来的一份份报告,一边不停地看着手表。

七点四十分,第四装甲师322炮兵团的24门75毫米榴弹炮准备就绪

七点四十五分,第二北非师重炮兵团的12门155毫米榴弹炮准备就绪。

七点五十分,第四装甲师的第2、第24和第46战斗坦克营也全部到位,31辆b1坦克和82辆r35型坦克已经蓄势待发。

在坦克集群的后面,第四装甲师的第四摩托化猎兵营和第二北非师提供的两个营的步兵也准备就绪。只要接到进攻命令,他们会立刻跟随前面的坦克部队一起将杜河东岸桥头堡里的德军碾个粉碎。

确认反攻部队已经全部到位并准备就绪,戴高乐暗暗憋了一口气,心想这一仗是事关第四装甲师乃至法国生死存亡的一仗,自己一定要尽全力打好,决不能让第四装甲师和法国的前途毁在那群因循守旧的老古董手里。

昨天夜幕刚刚降临,戴高乐就接到一个让他震惊到哑口无言的命令,第三集团军群司令贝松将军竟然命令他把第四装甲师中的四个战斗坦克营分散开,分别加强给附近的第二北非师等四个步兵师,用来增强步兵们的战斗力。

对贝松将军这种昏聩到近乎于无知的命令,戴高乐气愤之余又感到理所当然。

法国陆军上下几乎所有的军官都抱着步兵至上、坦克应该从属于步兵这种过时的思想,贝松将军肯定也不例外。在这种老旧思维的作祟下,贝松将军能下达这种匪夷所思的命令在戴高乐看来绝对是理所当然。

对这种看似理所当然实际上却是白痴般的命令戴高乐当然不会安然接受。

戴高乐使出全身解数用无线电和贝松将军打了半夜的电报战,在第二北非师师长安德烈准将的助攻下成功说服了贝松将军,保住了第四装甲师的完整。

安德烈准将的想法很简单。第四装甲师在自己的辖区内作战,拥有的坦克当然是越多越好,为什么要分给其他步兵师?德国人现在已经有两个装甲师在自己的辖区内建立了桥头堡。第四装甲师被拆散后,自己拿什么抵挡从桥头堡里冲出来的德军坦克?

保住了第四装甲师之后。安德烈准将立刻和戴高乐连夜策划第二天的反击计划,准备向贝松将军证明装甲师里的坦克只有集中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贝松将军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抽风再次下达解散的命令。

新的反击计划连夜被制订并得到了高效率的执行,戴高乐看着手表上的指针滴滴答答欢快地跳动,飞快地向八点整前进,心中暗暗祈祷,但愿第二北非师的步兵不要像英国的第三步兵师那样不堪一击,否则自己的部队又要被出卖一次。再次体验一场没有失败的失败。

一想到蒙哥马利和第三步兵师,戴高乐就忍不住火冒三丈,要不是蒙哥马利和第三步兵师的无能,被德国人的反攻打了个落花流水,将自己的右翼暴露给德军,自己在兰斯地区的反击战早就大功告成,一举切断德国人的补给线扭转整个战局,那里还会被派到这里来做救火队员。

手表上的指针终于在戴高乐的胡思乱想间指向八点整,随着他身边安德烈准将的一声令下,12门155毫米榴弹炮和24门75毫米榴弹炮一起开火。宣告着法军反攻的开始。

热夫里西南方五公里的尚普迪维尔镇东南部,经过一夜的战斗,第五装甲师在杜河对岸的桥头堡已经扩大为东西向十公里、南北向五公里大小。

圣巴兰村位于尚普迪维尔东南五公里。是一个只有七八十间房屋的小村子。

此时的圣巴兰村村外西北部大约五百米的地方,第五装甲师十五装甲团团长施特莱彻上校惊讶地看着陷入火海的圣巴兰村,还有村子里乱成一团四散躲避的德军步兵。

昨天下午六点多,施特莱彻率领的十五装甲团刚刚支援一个营的步兵拿下了圣巴兰村和他东北面的拉亨镇。

在拉亨镇里过夜之后,施特莱彻早早起来集结部队向西南面的绍桑市进军,准备配合第五摩托化步兵旅的步兵夺取绍桑,途径圣巴兰村的时候恰好看到这一幕。

施特莱彻毕竟是究竟沙场,略一慌乱之后立刻恢复了镇定,随即命令通讯排向上级报告。并派出团属的侦察排去侦查圣巴兰村附近敌军的动向与规模。

施特莱彻很有经验地从法军炮火的强度判断出法军的炮击不是骚扰,而是真正的进攻前的炮火准备。

侦察排的四辆一号坦克避开法军的炮火覆盖范围。绕到了圣巴兰村西面,不久后便发来电报。三十多辆法军坦克正在向圣巴兰村靠近,后面还有至少三个连的步兵。

施特莱彻刚刚让人把这个消息转到师部,侦察排就发来了一份让他震惊的新情报,向圣巴兰村发动进攻的法军坦克是b1坦克.

听到侦察排的报告,施特莱彻立刻想起从军部转发来的那份关于英法联军装备的情报,情报中严令各个坦克部队指挥官要密切小心英国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和法国的b1坦克,与这两种坦克相比,德军现役装备中的所有型号的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都不是它们的对手。

略一思索后,施特莱彻立刻下达命令让二营的坦克先行向东北方向撤退,避开法军坦克的进军路线,自己带领一营的坦克接应圣巴兰村里的步兵撤退。

圣巴兰村里的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冲出桥头堡(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