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新鲜劲过儿后,两个妹妹缠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原来我不在家的这段时间,她们还真是成果丰硕。二囡先抢着介绍她的收获,只见她拿着一张桑树皮,用炭条在上面画着七七八八的符号,原来是类似于后世己巳口等字符(估计刻录出来,口字就变成四方洞了),再加上两个反方向的符号,共计五个符号,再以此为基础,在上面加一横为高八度,下面加一横为低八度,构成的十五音阶音符,演奏时一符一音没有长短变化。我看着树皮上的记录和二囡的讲解,真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可是在距今八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就已经有了系统的乐理了。
“二囡真了不起,不愧是家里一叶女的大音乐家。”我敬佩的一拱手。
“还没完呢,哥哥你仔细看,这是一个五音率的音符,我们后世都是十二音律的,我们正想把它丰富一下。但是我和大囡吃不准,是按照后世的方法重来,还是依托这个扩展。”
二囡想了一下又接着说:“我觉得各有利弊,按照现在扩展能够能更快地适应,如果按后世的简谱或者五线谱从来,就需要对过去留存的一些乐谱重写和重新教授。”
我想着后世也是简谱和五线谱并存,看了一眼大囡,一排脑门说道:“不如就让它们并存,用现在的己巳谱(我起的名字,正好是祭祀的谐音)改造延续着历史,再用数字的简谱便于连音、颤音、滑音等的表示,更重要的是大囡的会计记账也需要数字记录,毕竟它方便一些。”说完我得意地看着妹妹们。
二囡是一脸的兴奋,大囡却若有所思的自语道:“阿拉伯数字虽好,但是有很多拐弯,不便于树皮上刻记?”
哦,看来汉字的数字表示方法是有原因的,它横平竖直更便于刻记,祖先的发明创造饱含着丰富的社会实践,阿拉伯数字更适合于用笔做记录。
“那好吧,阿拉伯数字的事先缓一缓,等到写字方便了再说吧。”我若有所失地念叨着,毕竟在树皮上用碳条写字很容易擦花了,看不清。
“对了,哥,我们可以把碳磨成粉,再加上松香油和水制作成墨不就行了吗。”大囡思索着说。又接着说:“用的时候磨成墨汁,用鬃毛笔蘸着写字多好,写的字干后也便于保存。”
看来这确实是个办法,有时间我要好好在这方面研究研究,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了,哥,大囡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事要和你说。”二囡拉着大囡说道。我期待的目光看着大囡。
“干嘛这么看着我,没见过女人?”大囡瞪了我一眼说道。
我是一脸的疑惑,二囡在傍边窃笑着。
大囡接着说:“是这样,我和二囡这几天整理了数百册桑皮书,统计了各种事物记录符号大约500多个,数字记录的办法你已经知道了,日期记录方法很有意思,它是以观象台的建成日期为基点,之前叫先神时期,一般是按照人物和大事编记,比较粗,上可推到火祖开年(估计就是燧皇的先祖了)。自开祭之日起记录的比较详细,共计346年,几乎每日一记,不过每年都有断档的时段,记录着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日无法刻记。好在,近47年以来无一漏记,看到记录上讲,是因为祭祀院搬到了山丘的坡上,各种灾害影响不到记录。还有,记录的符号也是越来越丰富,47年前也就是百十来个符号,表示稍微复杂的意思就需要各种符号罗列堆砌起来,横竖行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明确,很多意思需要和祭祀院的人一起来猜测,确定下来后再重新刻记,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进行古册整理翻刻的工作,虽然枯燥,但过得很充实。”
“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日期呢?”我一脸好奇的问道。
“大囡别告诉哥,让他先猜猜。”二囡调皮地说。
“我猜一年一定是中间一个圆,外面画个圈,地球围着月亮转嘛;一月是一个弯弯的芽,一日就是一个圆”,我睁眼瞎说道。
“哥是个大笨蛋。”二囡拍手跳叫着。
“你想啊,树皮上好刻圆码?竟瞎猜。不过也靠点谱,一月是一个朝左或朝右的三角形,一日是一个四边菱形,一年是两个三角上下倒顶这尖,就像后世电脑的沙漏,估计和计时器有关。”大囡微笑解释着。
“对了,我还没见过他们的计时器呢?”我遗憾地叹道。
“哥,我见过了,在观天台后面有一个大房子里,有架空的大小漏斗用竹管连着,有专门的竹梯登爬,顶上的大斗盛满用麻纱布筛过的细河沙,做成沙漏,分级计时,祭祀院有专门的时录,还是一柱男呢,进行倒沙和记录工作。”二囡得意地说道。
“就你嘴快,你嫁给时录得了。我觉得用沙漏比用水的滴漏要好,起码冬天不会结冰。”大囡笑怪着接着说,“还有就是在下面沙漏的上部,横着一个杆子,外头有一个木块,这要沙子积满上推木条,木块就会落到下面的木碗里,半个时辰就到了,调整一下上边沙漏的木管,对准另一个木斗就开始下一次记录,地面上铺着兽皮,可以把散落的沙子,收拾起来再继续使用。每到半个时辰,祭祀院的时录们都会及时地在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