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你们找到了纪伍军?”郭弘明问。
“是,仍是在东南平原地区搜寻到的。”谢景文回答。
“可按照年龄推算,你们找到纪伍军时,他已经接近十岁了,不再是幼子,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会同意随你们走吗?”袁林又问。
“的确,按照纪中平开出的条件,我们需要找一个将近十岁的小男孩,如此一来,难度就增加许多。”谢景文如实回答,“其实,纪伍军并不是我们寻到的第一个孩子,但正如袁警官所说,之前的孩子,不论本人还是家长,都坚决拒绝我们的请求,有些甚至还要报警。就在我们即将放弃的时候,遇到了纪伍军。有了前几次的经验,我们此次并没有急着提出要求,而是与纪伍军一家共同赶路,相处了一段时间。很快我们发现,纪伍军是家中长子,下面弟妹成群,长期被父母疏忽,性格自私偏执,却很聪明伶俐,不甘于如此家庭现状。了解到这些后,谨慎起见,我们便让李光达出面,间接提出了请求,并答应付给他们一部分补偿金。起初,纪伍军父母也不同意,但其本人听到自己的富家归宿后,态度很坚决,想拼命挣脱家庭,谁挽留都不听从。于是,见儿子一心想走,又恰逢水灾,其父母也确实无法照顾那么多孩子,因此,一番商议之后,纪伍军就到了纪家,包括‘纪伍军’的名字,也是纪老爷子相信其身份后,亲自为他取的,从前的名字,想必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为什么选中李光达?”郭弘明问。
“李光达善于巧言令色,且他与纪伍军的性格脾性也比较相合,容易达到目的。另外,既然是秘密委托,纪中平也要求,不要让太多的人出面办理这件事。”谢景文答道。
“纪伍军的事,自始至终,都是李光达出面的吗?”袁林问。
“不,”谢景文回答,“与纪中平夫妇的接触,是由我和姐夫进行的,但以我姐夫为主。”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从纪伍军角度而言,办理这件事的,是李光达。而从纪中平夫妇角度而言,办理这件事的,却是你和邵同舟,是这样吗?”郭弘明确认到。
“是。”谢景文没有否认,“各自分工做事,也比较稳妥。”
“纪伍军正式获得纪家承认后,你们又得到一大笔酬劳吧?”郭弘明问。
“没错。”谢景文点点头,“找到了纪伍军,等于帮了纪家长子纪中平一个大忙,他自然不会亏待我们,给我们的钱非常可观,粗略算算,我们辛苦做上几年批发生意,恐怕也赚不来那些钱。”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件事促使了你们想法的转变,是吗?”郭弘明问。
没有应声,谢景文只是默默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