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594.第594章 天堑!

攻城器械,便是用来越过城墙和城堡的其他防卫者,让攻击部队的优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伤亡情况下攻击防卫者的器械。

而武大此行所装载的重轴攻城器械,主要包括抛石机、投石机、拒马桩以及拒马枪,并没有装备常用的攻城塔和冲撞车,因为武大装备了足够的猛火油与震天雷,他不需要兄弟们在破城之前,与敌人短兵相接,血肉相搏。

这些攻城器械很是金贵,而且体积非常庞大,从燕云水师巨船上挪下来,非常耗费时间。

在此期间,武大等人率领着千余十三鹰,一直在燕云水师的射程之内游弋,随时提防倭国反扑。

而燕云水师巨船,有八艘在海面上一字排开,所有两艘在海面上游弋,震天雷与猛火油随时都处于发射状态,万一倭国真的在此期间前来攻击,燕云水师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动远程打击。

防患于未然,是行军布阵之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倭国在措不及防之下受到了燕云二十一路大军的猛烈进攻,早已陷入了暂时的慌乱当中,一时之间倒也没能来找武大的麻烦,让武大微微有些失望,他本来还想趁热打铁,再次给倭国一次迎头痛击呢。

最为重要的是,武大希望能够在倭国军卒手中再多弄到一些战马。

之前的首战,由于震天雷与猛火油的全面打击,倭国军卒溃败之后,并没有能够给武大留下几匹还活着,还能继续作战的战马,甚为遗憾。

半日后,攻城器械全部被运载到陆地上。

二十艘燕云水师巨船,重新回到了深海区域游弋,随时准备做出策应。

毫无疑问,这二十艘巨船,便是武大这一路人马的退路,也是最大的补给点。

待海面上的冰层全面融化之后,燕云巨船会陆陆续续吩咐其他二十路燕云大军登陆地点,为其他兄弟们送上补给。

而武大一行人,近万人马,运载着攻城器械,开始缓缓向倭国内陆推进,直逼倭国京师平安京。

平安京是倭国京都的古称,公元794年(延历13年)桓武天皇,自旧都长冈京迁都至此,一直到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在此期间,平安京一直都是倭国的京师。

此时的东京,还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鱼镇,被称之为“江户”。

当然,此时随着武大的到来,恐怕日后东京再也没有成为倭国京师的可能了,因为倭国极有可能就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平安京,位于倭国本州岛中西部,坐落在京都盆地北部,东距倭国第一大湖琵琶湖仅5公里之遥,东、西、北三面有丹波山地、比良山地和贵船山地环绕,的确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大家都懂得,这种风水宝地,非常适合做墓地,武大也愿意满足倭国人这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他们永久长眠于此。

平安京别名“洛阳”、“洛城”,分洛东、洛西、洛南、洛北与洛中五大城区,洛中便是平安京的真正京师所在,下辖上京区、右京区、左京区、下京区。

作为倭国京师,对于倭国人而言,平安京绝对不容有失,而武大一行人,则是自平安京东海岸,强势突袭,长驱直入,直奔平安京而来。

其目的不言而喻,便是要彻底凿毁倭国京师。

倭国虽然一直没来攻击武大这一路大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倭国就是在等死,恰恰相反,半日的时间,倭国已经调集了大队人马,在武大前往平安京的必经之路上,层层堵截。

摆在武大眼前的第一道天堑,便是挡在眼前的大王城。

名字虽是大王城,但按照大王城的军事布局,不如称之为“大王堡”更加贴切。

顾名思义,大王城并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座军事堡垒,横在通往平安京的山隘之间,如同将一道洪流拦腰截断,除去其高大的城墙之外,要攻破大王城,需要先攻破其城外无数军事碉堡。

当然,这种碉堡并不是在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常见的那种用混凝土制作而成的防御性建筑物,就当下的条件而言,大王城的碉堡全部都是用木头与石块组建而成。

这种碉堡很矮,但是数量很多,组组有近百之巨,彼此环绕,紧紧毗邻,环环相扣,每一座碉堡之内都藏有十几名倭国军卒,人人都佩刀持弩,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军事布局,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想要通过密集的碉堡群,不死也要脱层皮。

最为重要的是,有这种军事堡垒的存在,倭国军卒躲在碉堡之内,可以大幅度削弱震天雷的破坏力。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碉堡的存在也可以抵挡猛火油的燃烧。

虽然碉堡的构造中木头,但毕竟只是少数,何况碉堡的外部结构全部都是石块。

猛火油可以将这些石头彻底燃烧掉吗?可以,但需要的数量委实太多了,得不偿失。

而武大只有不到一万人马,直接强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可如果绕道而行,那只会给倭国留下更多的时间,去调集更多的兵力,而进行合围,这也绝对不是武大希望看到的。

如何破除大王城外近百座碉堡,成为摆在武大眼前的最大的难题。

其实如果武大将手中所有的震天雷全部抛出,是可以直接将这些碉堡炸成一片废墟的,可炸掉之后呢?谁能保证这一路上倭国还有没有其他碉堡群?何况,大王城只是倭国众多军事堡垒当中的一个而已,后面还有无数城池等着武大去攻破,尤其是


状态提示:594.第594章 天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