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礼门外的“元佑党人碑”边,大宋徽宗天子赵佶和太师蔡京君臣相会,共商国是,赵佶身边自然少不了“大内总管”杨戬。
赵佶:“太师,有消息了?”
蔡京:“启奏陛下,林灵素找到了,不过他提出个条件?”
赵佶:“敢跟朕提条件,他胆子可够肥的!”
蔡京:“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连胆子也吃肥了。”
赵佶:“他提的是什么条件?”
蔡京:“砸碎‘元佑党人碑’,给‘元佑党人’平反昭雪。”
赵佶:“一个道士也想参政议政,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蔡京:“林灵素是大宋政协委员,提出议案也是他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赵佶:“哼!他也能当委员?以后别让他进来了,这种人看到点社会阴暗面就抓住不放,只会制造混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蔡京:“臣这就安排取消他的委员资格。”
赵佶:“元佑党人之事,太师怎么看?”
蔡京:“得饶人处且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此事全凭陛下作主,臣会奉旨施行。”
赵佶:“朕明白了,只是……砸碑容易,人怎么办?”
蔡京:“死人可以恢复名誉。”
赵佶:“活人呢?”
蔡京:“先赦其罪,准许他们的子弟参加公务员考试,这足以让他们对圣恩感激涕零无以为报了。”
赵佶:“要是这样子,太师受委屈了。”
蔡京:“臣受点委屈,何足道哉,让臣心痛的是国家又得浪费一大笔钱了,现在的人呀,吃点苦头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国家赔偿。大宋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咬一口。”
赵佶:“如果用钱可以解决麻烦,朕不在乎多花掉几个钱。”
蔡京:“还是陛下大方,臣自愧不如。”
赵佶:“依卿所奏,朕今日就下旨,诏告天下,尽赦‘元佑党人’无罪。”
蔡京:“陛下圣明。”
赵佶:“朕几时可以见到林灵素?”
蔡京:“明日午后,臣会带他入宫。”
赵佶:“太师辛苦了。”
蔡京:“为国奔劳,臣不敢辞。”
赵佶:“张叔夜去徽猷阁当个待制,礼部侍郎一职,卿看太师哪位公子可担此重任?”
蔡京:“臣九子俱佳,个个德才兼备。三儿蔡翛一直在研究国际问题,在《外交》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颇有建树。目下我国正与西夏谈判,不是老臣护犊子,我儿出马,一个顶俩,一定能彻底挫败西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为国争光,为陛下争气。”
赵佶:“好!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明日就让蔡翛到礼部上班,去和西夏主谈。”
蔡京:“谢陛下恩荫。”
赵佶:“太师乃是国家栋梁,一心为国,朕绝不会亏待太师。”
蔡京:“陛下皇恩浩荡,待臣恩重如山,臣愿甘脑涂地以死报效,不过……臣还有一言。”
赵佶:“太师有话请讲。”
蔡京:“臣发现林灵素很危险。”
赵佶:“他有多危险?”
蔡京:“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
赵佶:“朕知道了,……你听清了没有?”
杨戬:“臣听清楚了,林灵素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
.
是日,大宋鸿胪寺衙门正厅,宋夏俩国第三轮“和平会谈”正式举行。
墙上高悬一块“礼仪之邦”字匾,尽显大国风范,厅内齐齐整整坐着俩国谈判官员。
左厢一行人是宋国官员,上首一位坐着的正是礼部尚书宿元景,下首坐着的则是新任礼部侍郎蔡翛。
右厢一行人是西夏官员,坐在上首一位正是正使太尉李至忠,下首坐着是副使枢密直学士高端礼。
双方入座后,大宋礼部尚书宿元景首先向夏国俩位正副使者介绍了一句,“这位是我国新上任的礼部侍郎蔡翛,年轻有为,卓尔不群,现在由他负责宋夏俩国的和谈。”
李至忠和高端礼没想到日子才过了三天,原来的张叔夜就在谈判桌前突然消失了。
对于蔡翛,他们当然有所了解,毕竟搞外交的还没有不看《外交》杂志的,蔡翛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不重要,重要的他是大宋权臣太师蔡京的儿子,一般情况下,宋国不会无缘无故临阵换人谈判的。
换人,就意味着可能会换一种谈法。
李至忠和高端礼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安,一定会有事情发生了,而且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太师蔡京的三儿子礼部侍郎蔡翛有一张年轻的脸和一副挺拔的身躯,他表情严肃,英姿勃发,官威十足,他做人做事一向很直接,谈判也不例外。
蔡翛直奔主题,“你们对我国提出的‘废除庆历和议’和‘夏国国主来东京汴梁朝拜宋国皇帝’俩条做何答复?”
西夏国正使李至忠缓缓说道:“蔡侍郎,我们一条一条的议,可以吗?”
“可以。”蔡翛同意。
“先说第一条,‘废除庆历和议’这一条我国原则上同意。”
“是同意,还是原则上同意?你讲清楚。”蔡翛追问。
蔡翛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知道“原则上同意”和“同意”之间的区别就是讲原则的时候同意的事情在不讲原则的时候就是不同意。
李至忠感到一丝不快,“蔡家三少,一上来就盛气凌人,一点礼貌也不懂。”他将目光移向副使高端礼,意思你来对付这小子。
高端礼接过话题,肯定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