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猛将陆柯
元景山接过军报看罢,连连摇头,心道,陆柯这个小子,老毛病又犯了。元景山以前是陆柯的上司,非常了解陆柯。
陆柯这人不打仗的时候,儒雅持重、处事练达,眉宇间流露着书卷气,以及特有的贵族气质,加上容貌俊朗、身体单薄,倘若他不着军服,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他是饱读诗书的先生,绝不会把他与战功赫赫的将军联系在一起。即使他身着军服,别人也会称他为智将,因为他的形象气度非常符合世人对智将的理解。
其实,这只是他的表象,准确地讲,陆柯属于猛将型的将军。因为他生性不喜用计,宁愿在战场上比拼实力,真刀真枪地与敌军对阵,把敌军击败。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他一上战场上,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丝毫儒雅风度,整个人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在战场上他非常专横、霸道,只要是他认为是正确的、应该去做的,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在这种时候,即便是上级对他下达的命令,他也会视而不见。
换成一个人这样做,别人还能称他是智将吗?恐怕连将军都当不了,甚至早就被军法处置了,但陆柯却能这样做,并且军衔、职位越升越高。
他能这样做、敢这样做,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他的身份。他出身卫公陆氏家族,当今皇后是他的小姑,当今的太尉是他的老丈人,即使他违令一般长官不敢轻易处罚他。
其二,他能打胜仗。就像张锐说过的一句话,“对胜利者来说是没有错的。”他即使违背了命令,但是取得了作战胜利,战后绝大多数长官会自动忽略他违令的事情。
其三,他采用自己方式作战的效果往往比战前制定的计划更圆满、取得的战绩更辉煌。就如他指挥的白堡战役,刘武周本来的计划是全军汇聚到白堡与突忽军展开决战,但他却先绕敌身后,断其归路后再与之决战。结果一战下来,不仅消灭十余万突忽军,还轻松夺取了兰城郡,使得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即使没有依计作战,但取得了令人惊异的丰硕战果,战区总部怎么可能以他没有执行命令为由处罚他?而他被人称为智将,这第三个原因还能算是他智慧的体现。他敏锐的大局观,非常人所能及。他的决断力,也非常人所能比。
这次,陆柯又犯了老毛病。本来,他应该等待战区下达进攻命令。但他送来的这份军报上称,发现乌河防线敌军有异动,兵力重心移向其左翼。
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突击鲜卑人的乌河防线的右翼。他将在鲜卑人右翼投入两个军团的进攻兵力,另一个军团监视鲜卑人在三个大型军事城堡中的机动部队,剩下的飞骑军两个师充当预备队。
军报上称,他将在7月24日发起全线进攻。还说,他这次的进攻将以夺下普六城为目标,希望总部能保证粮草、物资的供给。
军报是他前天送出来的,而今天就是7月24日,也就是他制定的进攻日,他已经开始进攻了。这是典型的先斩后奏,难怪统帅刘炯得知后脸色骤变。
会议室里的众人传阅过军报之后,皆各怀心事沉默不语。元景山以前是陆柯的老上级,不便为他说话。刘武周也一时放不下面子,因为刚才议定的进攻日期是他提出来的,一听陆柯提前进攻,就推翻自己原先的提议,那也太着痕迹了。
杨英倒是很想说几句话,但顾及自己和陆柯之间的关系。唯恐贸然为陆柯说话反而落得个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也没有吱声儿。方戊和江少易自感身份略低了些,说出的话也没有份量,索性保持沉默。
一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静的连一颗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动静。杨英还在暗暗担心,因为他知道刘炯这个人很好面子,特别是刘炯坐上西部战区统帅的位置后,更是容不得下属出现违令的情况。
刘炯就任统帅自今,已经撤换过三个将军以上的将领。那些被撤换掉的将军,所犯之事都很小,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计。换在韩擒当统帅时期,是很难想象犯这样的事情就被撤职的。杨英暗地猜测,刘炯这样做是因为他缺乏自信。
以刘炯的威望、战功、资历来讲,他根本不可能坐上统帅位置,战区内如史万岁、元景山等人都比他更有资格出任统帅。刘炯当上统帅之后,也担心别人不服他,担心下属阳奉阴违,令不行、禁不止,于是表现得格外严厉,使得众人不敢轻易违背他的命令。
杨英的猜测,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刘炯心理上的确有这样的阴影。他既然没有足够的威望,没有足够的战功、没有足够的资历让部下信服,那么他只能用严厉的军规来约束部下服从他。
这样做的效果不错,现在战区内绝大多数将领,都不敢违背他的命令。现在在西部战区,他的命令相当于圣旨。但这也不是全部,有两个将领即使公开违令,他也下不了严厉处置的决心。
陆柯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当然是张锐。这两个人,都是战区内数一、数二的能打胜仗的将军。他们到西部战区后,所立的功勋非一般将领可比。
陆柯指挥过两次大型战役,消灭了突忽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两战下来,基本注定突忽人的灭亡。张锐更是在几年中,带着数千骑兵,打败、消灭突忽人数十万军队,从根本上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