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败退
淮阴城位于徐州广陵郡北部,西邻洪泽湖,南靠高邮湖,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因曾经是汉朝开国功臣韩信的封地而闻名天下。
汉元798年2月18日,淮阴城守备高嵩接到探报,敌十二军团正渡过淮水朝淮阴城而来。
“敌人攻势强劲,仅前锋就有三千人。”高嵩操着带有明显岭南口音的话说了一句,然后把探报递给了淮阴城太守廖焱。
廖焱面带惧色,犹豫了一阵,建议道:“敌人来势汹汹,不如我们转移他处暂避锋芒。”
高嵩摇头拒绝:“我也想走。可是我走了,北面的兄弟们和骁勇候殿下就断了后路。”
“可是大人,您才八百人,敌人的前锋就有三千,我们留下来也是…….也是无济于事。”廖焱本想说也是死路一条,但又不便明说出口,只好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说法。
“廖大人,世上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我决定留下了,你不用再劝。”高嵩说这番话时,神态非常轻松,一点也不像如临大敌的样子。
廖焱望了一眼瘦小黝黑的高嵩,心里暗道:难怪他的绰号叫“倔驴子”,真是个死倔脾气。他想死,害得我也跟着陪葬!
廖焱只好不情愿地说:“既然大人决心已定,我这就号召本城的百姓都来参与守城。”
谁料到高嵩却说:“不必了。一则,我身为军人,坚守防区是本应的职责。而大人只是地方官员,动刀动枪的事情不是你所擅长的,因此没有必要留下来。二则,来犯之敌都是正规军,把百姓们临时拼凑起来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只会徒增伤亡,因此也没有必要。大人还是带着想要离开的百姓先撤吧,这里有我留守就行了。”
廖焱一听这话,虽然心头窃喜,但此时也要装出一副忠贞肝胆之态,义正词严地说道:“这怎么行!?要是我提前离开了,岂不是临阵脱逃?大人既要留下,我们就一同坚守据敌!”
高嵩微笑道:“廖大人,你也不要再争了。我还要有一件事情要拜托你去办。”
廖焱道:“但请吩咐。”
高嵩走到书案前,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廖焱说道:“我写的这封信,请你务必要当面送叫骁勇候殿下。”
廖焱将信揣入怀中,然后拍了拍胸口,说道:“请大人放心,只要我人在,一定把信交到骁勇候殿下手上!”
虽然给陆柯送信是要往北去,仍没有脱离危险,但总比留下来直接送死强得多。再说,接了送信这差使,也能正大光明地离开此地。所以,廖焱答应得很痛快。
当天,廖焱便离开了淮阴,与他一同离开的还有数万淮阴城百姓。高嵩将部下们都召集起来,毫无隐瞒地把敌我双方的形势告诉了他们,并明确地告诉他们,留下来活着的希望十分渺茫,想要离开的现在可以跟随百姓一起撤出城外。
高嵩所部隶属十五军团,军团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岭南的宁州地区。尽管宁州人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但却骨里子却有一种争强好斗的本性,有着打起仗来悍不畏死的精神。自参加上都之战后,他们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即使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来形容他们的战功也毫不为过,因为他们所立军功也并不逊于陷阵军团。因此,这个军团的将士们也都有一种不惧任何对手的心态。
当他们知道将要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时,仍没有一人要求离开,有的反而露出兴奋之色,悍勇可见一斑。夜幕降临后,高嵩宣布关闭城门,从这一刻起严禁任何人出入城。
二月十九日,晴空万里。正午时分十二军团三千前锋部队抵达淮阴城下,稍事休整后,他们便对城西发起了进攻。
高嵩一声令下,随着螺号声响起,守城的将士们呼着号子,推落岩石并发射乱箭,攀登城墙的敌军纷纷滚落而下,死伤无数。
黄昏过后,十二军团停止了进攻。在半天的时间里,他们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仍无法撼动淮阴城半分。
当天进攻失利的战报传到十二军团指挥官手中时,这位将军不禁恼羞成怒,拍案而起,痛斥手下将领:“全是一群饭桶!三千人竟无法攻下一座由八百人防守的城池,我麾下怎么会有你们这帮废物!”
这位十二军团的指挥官不是别人,正是原飞骑军副指挥官杨义臣。杨义臣因韩擒事件被牵连调去任预备役的第二十一军团指挥官时,认为自己的前途全完了,也自暴自弃的打算混到退休。从那以后的数年间,他从未过问过二十一军团的任何事情,一年中有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修养,甚至连二十一军团的将官们他都没有见齐过。
没想到去年,他开始转运了。朝廷分裂后,两边朝廷都给他发来了调令,都许诺调任他去正规军团任指挥官。本来杨义臣没有特别支持的对象,不过考虑到整过他的杨坚、陆柯、刘武周等人都在上都的天佑帝一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向了安乐帝。
到洛阳后,他被委任为十二军团的指挥官。虽然指挥的只是一个乙等军团,但比起之前的预备役军团也算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他并无不满。之后,他便率领十二军团驻防在信阳一带。
半多月前,他突然接到洛阳传来的调令,命令其所属军团暂时归调孙晟指挥,前去救援被陆柯围困在界安城堡的元景山。按原定计划,他率领着十二军团北上兖州,打算与孙晟会合后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