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十三章 攻城

第十三章攻城

汉元789年4月15日上午八点,几位暴熊军团左师的指挥官们,正站在一处小山坡顶,眺望五里外的国内城。

国内城是当年高句丽国除平壤之外的第二大城市,圣祖在下令讨伐高句丽时,国内城的高句丽军死守了三个月,直到粮草耗尽才被汉军攻下。高句丽在此丧失了七万军队,以及二十万平民。

自那战后,高句丽人便放弃了国内的所有城池,全部撤入群山林海。就连国都平壤也弃而不守,因为平壤的坚固程度,远远比不上国内城。

国内城现在还称为城,是延续了以前的叫法。从三百年前帝国占领国内城后,就已经将它改建为军事城堡,里面没有再住平民。

帝国将国内城改建为城堡,是因为这里的地形险要。渡过渌江后,这里有一条主要进入辽东四郡的大道。

这条道路是沿山脉间较宽阔之处修建,路况可以与驰道相媲美。进出辽东四郡,这里是主要的通道之一。

国内城城堡很大,战时可以容纳作战人员五到六万人。不过,平时只有一营乙等军团在此驻守。

高句丽发生暴乱后,二万高句丽叛军乘城堡内汉军还没有接到通知,就迅速占领这里,杀死全部守军。后来李存志又派来了三万人,妄图凭借城堡的坚固,抵抗汉帝国的讨伐大军。

现国内城中有叛军五万六千人,他们与城外的汉军暴熊军团左师以及飞骑军的一个轻骑团,对峙了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暴熊军团没有猛攻城堡,只是凭借着投石塔和弩炮的掩护,填平了国内城西城外的护城河。

暴熊军团的一万一千名武士和飞骑军五千名轻骑,就吓得五万多守军一个多月不敢出击一次。

这不是叛军的将领们胆小,而是双方实力真实体现。如果野战,哪怕有十万叛军也不敢轻言能击败城下的汉军。

双方无论从素质、装备、士气、作战经验上比较,高句丽叛军都远远不是汉军的对手。他们只能凭借着国内城高大的城墙,才能有一丝战胜汉军的把握。

国内城的叛军将领也知道,汉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一带,也将守军大部放到了西门。

北城和南城外,是飞骑军的骑军营地。他们不会参与攻城,所以城内也只放了几千人监视骑军的动静。

东门外,没有汉军营地。帝国军队在包围任何敌方城池时,都会采取“围城必阙”的战术,所以叛军们也很放心没有多注意这面。

今日天刚刚亮,国内城的守军就注意到西门外暴熊军团有异动。汉军整整一个团的步兵已经在营地外布好阵型,八百人一营组成一个方阵,五个巨大的方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离城四里的地方。

守军将领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兵力上城墙,准备迎接汉军的进攻。现在城墙上已有一万守军严阵以待,神情紧张地看着城外四千暴熊军团的武士。

在暴熊军团的列阵同时,飞骑军的轻骑也在北城和南城外列阵完毕。

看到这个情景所有高句丽将领都知道,今天汉军将会发起总攻。他们高声鼓舞着自己的手下士卒,让士卒们的士气提到最高点。

士卒们也知道,城破的后果,也鼓起了自己的全部勇气准备迎接汉军即将发起的进攻。

守军也有优势,他们还有将近三万预备队,如果城墙上的守军一旦伤亡过大,他们将随时上城墙接替防守。而城外汉军总共不到两万,一旦攻城受挫,将无力发起再次进攻。

但守军们也有劣势,城内缺少大型的守城器械,没有弩炮,只有十台投石车和五十具大型弩床。按照平日驻守人员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是装备得非常精良。但现在仅仅用这些守城装备来对付装备更加精良的帝国甲等军团,无疑显得寡不敌众。

除了投石车和床弩外,守军还有一千具强弩,这已是守军能收集到的最大极限。为此,他们把大江郡内几乎所有的守备队手中的强弩都集中到了这里。

箭羽也有十五万枝,看似很多,其实投到每具强弩上的也不过只有一百五十枝。强弩的箭羽都是属于重箭,箭长在九十公分以上,箭头呈菱形,箭头长度两到三公分。

这样的重箭,如果在射程内被射中,重伤、死亡的几率各占一半。由于重箭的生产基地都在帝国内地,辽东四郡没有能力制造,十五万枝重箭用完,守军只能用普通箭支代替,但射程及威力都会大大降低。

这种强弩唯一的缺点就是拉弓上弦太耗时间,射击速度远远不及弓箭快。为了发挥强弩的最大威力,守军的强弩手是从几万人里挑选出的佼佼者,而且每名强弩手都配备了两到三名后备人员,以防作战中强弩手阵亡,弩弓失去作用。

为了节约箭支,守军将领们在城墙上来回走动,大声提醒强弩手们要尽量瞄准后再射击,争取做到发一箭杀一人。

陶大勇紧紧握着手里的弩弓,神情紧张的看着城外的汉军队列。他旁边是同村的许柱,也是他的后备人员。许柱也很紧张,手一直在衣衫上擦着,口中喃喃自语,不知在唠叨着什么。

“大勇,你说我们能挡住汉军的进攻吗?”陶大勇正专心留意汉军时,许柱突然问道。

“应该能吧!他们毕竟只有万余人,我们就是三个换他们一个,他们也攻不进来的。”陶大勇不仅是在安慰许柱,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他也不能确定就能守住。

“是啊!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攻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