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九章 暑期

第九章暑期

大汉帝国中央大学,是圣祖在汉元420年正式创立的。她的前身是圣祖楚王时期创办的荆州书院,学校位于帝国的首都上都城。

学校正式成立到今天已有359年。她为帝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其中帝国丞相十八人、太尉五人、御史大夫十一人,其余各个级别的帝国官员数不胜数。现在的帝国中央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从帝国中央大学毕业的。

帝国中央大学毕业后,想进入帝国政府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是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吏部、监察院等非常有前途的部门工作。加之帝国官府中大多数是帝大毕业的老学长,所以前途比一般学校毕业生要光明许多。

二姐明年就要中学毕业,她对帝国的大学早就进行过一番了解。她本人非常想上帝大,但以她现在的成绩看来,无疑是在痴心妄想。所以她的目标就定在了北京的其他大学上,这样离家也比较近。

帝大,以二姐的话来说就是天上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每年报考帝大的学子,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当然不包括像二姐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帝国各地的精英学子。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心去应考。

帝大每年收多少学生呢?三千人,其中还包括五百人是留给外国留学生的名额。这就是现实,在精英中百里挑一。

要出人头地,就要上帝大。张锐第一次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不可否认张锐的个性中是带有一点偏执狂的特性,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

从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连饭都在房间里吃。为了将来、为了前途,开始了学习生活。

先将帝国的小学教材,看了一遍。帝国小学的任务,只是基本的汉字认识和简单的加减乘除以及复数运算,都非常简单。

汉字,张锐基本上都认得出来。为什么是基本上?那是因为繁体字的缘故。学历史出身的认点繁体字基本上没有问题,只是有个别后代已经失传的和一些生僻字,稍稍将他难住。而小学数学对张锐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第三天,把生僻字都认全后,张锐就把二姐中学的教材全搬到自己房里,开始自学中学课程。

帝国没有高中,只有中学课程。也就是说,学完中学课程就可以参加帝国高考了。仔细把中学教材看过一遍后,张锐心里比较有底了。

中学课程比小学难了许多,科数也增加了许多。现在居然就已有了基础物理;数学方面已经有代数课程;文学方面不像清明两朝那么极端,但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历史和地理也是必修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重几乎是各占一半,地理对三大洲地形了解是主要的。大汉帝国发展史,被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动植物被放到了一起认识和了解。最搞笑的是,还有一门大汉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张锐心想,圣祖他老人家该不会是从文革时期过来的吧?

八门课程一点也不比现代高中少,但难度降低了许多。在这些课程里,物理、数学对张锐来说基本上不成问题,怎么说他也是参加过高考,上过大学的现代知识青年。即使有一些定理公式,记忆比较模糊了,不过有信心看上一两遍后,就可以完全领悟。

三门历史课,也难不倒他。特别是古代历史,对张锐来说就太简单了。怎么说他也是历史系毕业的。以后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从圣祖开始到现在这三百年的大汉及世界历史就行了。地理、思想品德和动植物几乎靠背就行,看来以后要在这上面多用些功。

对他来说最困难的,反而是汉文学这门课。这门课,可就不是靠着背诵就能学好的。其中的文章写作、诗赋创作等内容,对他来说难度非常之大。看来这门功课也是帝国考生们最头疼的一门,主观题是大家必争的分数,也是彼此能拉开距离的分数。

通看了一遍后,张锐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中学课程又仔仔细细地学习了一次。这次给他的感觉是,这个小孩子的头脑太好用了,不知他是天生就是这么聪明,还是后天给摔出来的,这让张锐回忆起前世的一段校园往事来。

前世张锐在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能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把《琵琶行》这样的长诗一字不漏给背诵下来,张锐对他的超强记忆力羡慕得不得了,自惭形秽,因为他背诵这篇课文至少需要四到五个小时,第二天还会忘掉许多。

按老师的说法,那个同学是班上同学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因为他学习自觉性高,回家后总是自觉预习、复习。很长时间里,同学们都对老师的这种说法毫不怀疑,可是终于有一天同学们发现上当了。

那次,班长写了一篇文章,打算在五四青年节学校的大会上代表全班演讲。五月三日上午,班长当着全班同学练习了一次演讲。

不料第二天班长因患急病住进医院,这个时候谁能代替班长上台讲演呢?老师急得不行,那个同学就自告奋勇,愿意替班长讲演。

老师出于对他的一贯信任,就让他上台了。当时大家包括老师在内都认为他上去之后是随兴讲演。没有想到啊!“恐怖”的一幕发生了,他居然把那篇班长写的讲演稿,几乎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下来。

那天,同学们都见识到了什么叫过耳不忘。老师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从此过后,号召同学们勤奋


状态提示:第九章 暑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