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无双天下>第一卷 :大战鲜卑第十七章 鲜卑再来

关和四年夏季,炎炎的日头高照末世女权。

这天,雁门关外,一骑飞奔进入雁门关,直奔太守府而去。

这天,李锋正在校场训练士兵,听到雁门关外急报,连忙回到太守府。

接到消息,李锋很快就召集手下众将领,谋士一起商议对敌之策。

太守府议事厅,李锋坐诸位,在其下有将军吕布,高顺,侯成,丘穆陵,谋士贾诩,田丰,虽然谋士大将加起来也只有六个,但是其规格之高,在三国也算是顶尖的存在,对此李锋还是很得意的,这些就是他的班底,以后立足三国乱世,定鼎中原的基础。

李锋看了看众手下,然后严肃的说道:“据探马回报,鲜卑王庭檀石槐病逝,其子和连继其位,和连此人虽然才干和能力不如他的父亲,而且贪财好色,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这不,刚刚即位的和连为了缓和自己的威望不足以压制各鲜卑部落不服的境况,以为其父亲檀石槐报仇为借口,举兵十万,欲寇雁门关,想以大胜来铸就其声望,缓解其内部矛盾,上一次我们打败檀石槐,是因为当初鲜卑对于我们的虚实并不了解,所以才侥幸取胜的,虽然这一次我们依然能够取胜,但是这是场苦战,所以我们的得做好准备,争取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好的看法和意见,都提出来看看?”

听到李锋的话,在座都陷入了沉思之中,只听吕布说道:“我没有意见,主公指哪我就打哪。”对于吕布来说,虽然他很聪明,但是毕竟喜欢,而且习惯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故而不怎么喜欢动脑,所以首先表态说道。

对于吕布的反应,李锋苦笑,吕布是帅才,但是如今却是成为一个不是莽夫的莽夫,所以听到吕布的这句话,李锋决定以后得多让吕布懂得动脑,否则手下因此少了一个帅才,那就可惜了。

至于吕布的性格叛逆,这点李锋丝毫不担心,他不是历史上的丁原和董卓,这两个武力上完全不能够压制吕布,这才是吕布叛变的原因,只要在武力上胜过吕布,那么吕布就是最锋利的宝剑,而且是那种能够掌握的宝剑。

吕布说完,这个时候贾诩说道:“敌人兵力是十万,我方不算收编的鲜卑士兵,也就才一万多,算上收编的三万鲜卑精锐也才四万,比之敌人少了三倍,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不能够谋划好,却是比较麻烦,不过要胜这十万鲜卑士兵并不难,但是要减少损失,我们必须用计,诩有一计,我们只要派一支军队出击鲜卑王庭,攻其所必救,再在半路上埋伏,等到鲜卑士兵被我们调动,疲惫之际,在一战定胜负,如此大败鲜卑,这一战如果能够胜利,至少有十年的时间,北方草原对于我们的威胁将不存。”

说完,贾诩就不在做声,而是让大家一起思考,然后让李锋裁定。

李锋说道:“不知道在座的对于文和的大计有何意见?”

田丰听到这个计策,顿时大声的赞叹说道:“好计,文和果然大才,丰没有意见。”

听到田丰的话,其他人自然没有意见,李锋见此命令说道:“既然如此,我就在文和的计策上在补充一点,我们不仅要打败鲜卑王庭,并且要控制草原的发展,不让其在发展出来另一个强大的王庭出来,因此那一队诱敌军队必须深入草原,将各个草原部族打怕才行,故而命令吕布带领手下士兵出击,并且允许便宜行事,劫掠草原部族以战养战,以减轻战线过长的后勤压力。

另我亲自带领剩下的士兵埋伏在这。”

说着李锋指着地图上一处所在说道:“这山谷叫做阴山谷,这座山谷恰好是一条可以有效埋伏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这个山谷两旁不能够埋伏过多士兵,三万已经是极限了,所以到时候在这里决战,能够打得鲜卑措手不及,至于指挥权我全权交给文和来指挥,我则亲自带领三千骑兵到时候从鲜卑军队后面杀来,吕布到时候带兵反杀回来,如此一来,三面夹击,鲜卑必败。”

说到这里,李锋继续说道:“至于高顺将军则率领一千陷阵营士兵埋伏在此处,名叫小坡的地方,恰好是鲜卑溃军必经之地,到时候高顺不需要将鲜卑大王和连杀死,放他回去,但是必须尽可能的杀死或者俘获鲜卑士兵,如此一来,损失惨重的和连回到鲜卑王庭定然受到鲜卑部落贵族的责难,到时候鲜卑大乱,吕布再率领骑兵出击,劫掠鲜卑,定然能够让大汉的威名使得这些少数民族闻风散胆。”

随着李锋的话说完,整个雁门郡的军队行动了起来,首先是吕布率领骑兵先走了,然后是三万收编的鲜卑降兵在贾诩、丘穆陵的带领下,埋伏在阴山谷,如果是檀石槐带兵出击,李锋还真不敢用这三万鲜卑降兵,但是檀石槐一死,加上李锋打败鲜卑的威名,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鲜卑士兵早就被李锋收服,成为李锋的真正手下,并且融入了汉族生活。

关和四年五月,炎炎的夏日已经开始,北方开始转暖,雁门关外数千里远地方,一队鲜卑士兵缓缓的前进,朝着雁门关开来,只见这支军队旌旗飘扬,浩浩荡荡,数目不下十万,这正是朝着雁门关南下的鲜卑士兵。

这一次叩关之战,和连亲自统兵,他希望这一战能够大胜,然后奠定自己无上的威名,想到结局,和连就yy不已,对于雁门关的实力,这一年多他早就打探清楚了,真实的兵力才一万人


状态提示:第一卷 :大战鲜卑第十七章 鲜卑再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