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可秀从神话入题。
她用拉丁语和梵语翻译。
所有的文明都是从神话开始,希腊的奥林匹斯诸神,印度的吠陀、婆罗门神、佛陀菩萨,基督文明的上帝、天使,伊斯兰文明的真主,华夏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庭、地狱,等等。
我们华夏的哲人,对于神话,是将信将疑的,因为神话没有办法解决对知识的求索,于是产生了哲学。古希腊的哲学也是因此而产生,他们拒绝传统的神话对周遭所见现象的解释,而赞同更理性的解释,依靠推论和观察来阐明他们周围的真实自然界,而且使用合理的论点来告诉人们——这就是哲学。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哲学,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希腊-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罗马人的法律哲学,犹太民族的犹太哲学,欧洲民族的基督神学,印度的婆罗门哲学、佛教哲学、耆那教哲学,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哲学,等等。这些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的最初源头都是从神话里面提升出来。
华夏诞生了许多哲学流派,主流有十二家,其中儒家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哲学,这些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华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之一伏羲,他从天地万物中体悟到宇宙的规则,在人类还没有创造文字的时代,用六十四个符号画出了宇宙的奥秘,我们称之为“易”。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用文字解读出了伏羲的“易”,我们称之为《易经》,它是华夏所有哲学的经典。因为孔子解读出了伏羲的宇宙人生道理,所以儒家的哲学成为华夏的道德准则。
宗教和哲学都从神话而来,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拉丁文和梵文没有“宗教”这个词,名可秀以“对神的信仰和神的法律”来构建词汇,这实际上就阐明了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信仰的对象——宗教是信仰神明,哲学是信仰智慧。
人类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宇宙人生的问题。
所有的神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哲学也是只有这一个目的,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易经》就是解答宇宙奥秘的宝典。伏羲体悟了宇宙的规则、自然的规律,他希望将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世社会,经由宇宙万象来讲出人生的道理。这个人生道理,就是lún_lǐ。
拉丁文和梵文都没有“lún_lǐ”这个词,名可秀以“人的关系和道德”来构词。她诠释lún_lǐ,即人伦道德之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lún_lǐ是由宇宙万象讲出的人生道理,它从自然来,构建了人世社会的秩序。
所以,哲学的信仰——智慧,如果将它具体化,就是lún_lǐ。
我们儒家的信仰,就是lún_lǐ道德,这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一脉相承的,永不断绝。所以,儒家成为华夏最重要的哲学,成为治国的思想,就是因为这个信仰。儒家的学者也可以信道教,信佛教,他们不是信神明,而是信仰这些宗教中关于人生的智慧和为善的正道。
伊本·路西德听到这里,有种恍然大悟感,他终于弄明白了儒家为什么不排斥其他信仰,因为其他信仰中都有符合lún_lǐ的人生道理。
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还产生在许多西方学者心中,因为名可秀将哲学和宗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她释义出来的区别让西方学者对中西方文明的分歧有了原因性的认识。这个定义对于中西方的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还有一个重要的隐秘作用,目前并没有为西方学者意识到。
这个隐秘的作用是名可秀构划的“致中和世界”的一个部分,而未来的发展也实现了她这一部分的构划,哲学与宗教的区分成为国王们掀起政教分离运动的一面旗帜。
而此时此刻,谁能想到名可秀在翻译她的言语时,已不动声色布下了好大一盘棋呢?
《易经》是华夏的最高哲学,我们认为它是解读宇宙人生的最高智慧,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宝典——名可秀在翻译中不吝词汇地高度赞扬《易经》,虽然没有明确地将它凌驾于一切宗教的教典之上,但话里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的宗教学者们都鼓噪起来,来自南洋各国的佛教高僧和贵族学者还都坐得住,因为相比西方的遥远,大宋在南洋国家中的威望很高。
名可秀抬手压下了西方学者的鼓噪,她说:“神明之所以为神明,是因为他们拥有神的力量。哲学认为,神的力量就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读懂了《易经》,也能拥有神的力量,比如,预知。天文台告诉我们,十五分钟后,将会下大雨。”
众人扭头望向外面,透过玻璃窗户,可以看见晴空朗朗。
“冕下是在说笑吗?”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学者忍不住出声讥讽道。
名可秀说的这段话已经被中文通译翻译了出来,于是西方学者发现,这些华夏学者都流露出一种自信的笑容。
这十五分钟当然不是白等,名可秀继续她的翻译。
她说,《易经》告诉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于是人生就能顺利。我们读懂《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这就是lún_lǐ。所以lún_lǐ是从自然来,它构建了人世社会的秩序。
那么自然有秩序,又是谁在管呢?
宗教说是神在管:佛教的佛祖,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