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n更新时间:2012-08-25
人有三魂七魄,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驻其身。
但要想命魂合一,却得先觉醒七魄,但常人的七魄都是不自觉的潜藏体内。若是人死了,七魄便散去,若人的意志极为坚强,便还能勉强维持死前的气场,这种气场便是身体与神识俱存时的气场频率,能将已经觉醒的七魄保留一部份。
这种气场若是存在,那么短时间内残魄还能继续维持神识的存在,人的记忆便会保留最强烈的那部份,往往化成厉鬼凶魂。
但是这种气场环璋往往受到罡风吹拂而缓慢改变,特别是强大能量级数的冲击而破坏,例如天上的雷电。[
一旦气场频率变化,再不能维持从前的频率,那么厉鬼凶魂自然也就彻底消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存在方式便是僵尸。僵尸却与厉鬼凶魂有所不同,厉鬼凶魂是人死后的残余神识因为气场频率能保持不变而形成,因此往往是局限于某一个地方,一旦离开那个地方便会消亡。
僵尸所受限制就要轻得多,僵尸是因为产生尸变,导致在尸体内部形成一个奇异的气场,但是往往因为尸变在后,因此僵尸形成之时,人的神识已经逐步散去,记忆也就随之消亡得差不多了,只有残余的一点本能还存在。
当尸变后,僵尸体内虽能暂时形成一个供神识存在的气场频率,但是灵智已失大半,也就只能被残余的本能控制。
厉鬼和僵尸是不同的,厉鬼一开始便已ròu_tǐ,只要破坏其生存的气场环璋或是改变其附近的气场频率,便能使其消亡。但是厉鬼还存有部份记忆,拥有灵智,因此可以主动修炼,某种程度上说,借兵解而遁的修道士的元神,便是与厉鬼凶魂类似的存在。
而僵尸却还有躯体,要使其消亡,首先得破坏其躯体。低级的僵尸只是在体内温养本能,本能驱使其若看到活人,多半便要噬之,因为活人的气场频率吸引着僵尸的本能,而且鲜血、脑浆俱有阳气,具有改善僵尸体质之效,促生灵智之效。
僵尸的等级有七级,普通僵尸、铁级、铜级、银级、金级、夜叉、鬼王,铁级以上便开始复生灵智,知道在夜晚可以吸纳月光修炼,每一级灵智必然跃升,最后两级夜叉与鬼王灵智已经复生完全,只是躯体仍以死亡后的阴质形态存在,除此之外实不比一个修道多年的修士差。
就算是邪道九宗中以控尸出名的炼尸宗,镇派之宝也只是十二具金尸,另外一具夜叉级别的毗那神尸只有宗主天尸童子能够控制,却没人知道天尸童子是如何能免控制一具灵智已经全复,等同于天人阶初阶上常融天之境的夜叉。
所以一旦尸变,往往就是一场灾难,须得小心处理。
谭家的这赶尸符妙就妙在当初创符之人得了本符经,既通晓一些符文,又常年与尸体打交道,慢慢了解了处于生死之间的特殊频率,这才能创出此符。
以此符帖于尸体额头,便能借符文之力减弱罡风对神识的削弱,同时保持尸体的干燥,将残余的本能封存尸体内,再以摄魂铃的铃声模拟出与尸体气场类似的频率,形成交流。
因此说穿了赶尸符并没有什么非常神奇之处,不过是通过符使尸体暂时处于尸变后的僵尸状态,再以摄魂铃“告诉”僵尸前方有他们想噬咬的活人,如此僵尸自然会跟着铃声前进,形成赶尸奇景。
至于赶尸时,谭家人自然会穿上特制的尸衣,尸衣上亦是以绘有类似赶尸符一般的灵符,能让僵尸觉察不出活人的生气,误以为是同类僵尸。
只要一揭去所赶之尸的赶尸符,尸变状态便会消失,所赶的尸体到底没有经过真正的尸变,因此残存的本能不强,没了灵符支持,也就变回尸体一具。
谭家赶尸之秘大抵如此,不过这种赶尸说到底是偷机取巧,如果赶尸符帖在尸体额头太久,亦有可能真的尸变,形成僵尸,因此赶尸一般都有时间限制,要在多少天内将尸体从某处赶往某种,途中不赶之时,还得视情况在沿途休息的时侯暂时揭去灵符,。
这揭符的时间全凭经验,揭符时间少了,可能形成尸变。揭符时间长了,尸体内的气场频率彻底改变,连残余的一点本能都不能保留,那就真的变成一具等待腐烂的尸体了,赶尸赶到半路只好弃尸。
孔璋感兴趣的便是这涉及赶尸符的生死频率,若依这赶尸符的符意,人之死并非彻底消亡,实际是一种频率的转换。
生灵是以物质(躯体)为依托,将能量聚集形成特定的频率,从而存在。
每一种生灵之所以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种频率如果限分解下去,气场频率和构成生灵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
就好比单独拿一只鸡蛋,一只青椒,都不是青椒炒鸡蛋,只有将鸡蛋打碎调匀与青椒混炒变成蛋饼后,才叫青椒炒鸡蛋。
但其中如果把青椒换成番茄,换成别的东西,甚至只炒鸡蛋,那么所炒出来的鸡蛋都是不同的。
从出生开始,随着生灵成熟长大,气血双旺,是以一种抛物线的轨迹进行着,这种频率从弱到强,再到弱,直至彻底消失。
死后,这种频率改变,但并不代表彻底消亡,只是能量再不能通畅运行,频率处于减弱到停止的过程,最后频率会受到天地间大频率的影响,逐渐被影响同化,到同化后才是真正的消亡,所谓的回归自然老妈。
手机阅读:http://m.88kshu.com/63760/
发表书评:http://www.88kshu.com/63760/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七十八节 赶尸之术(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李北羽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