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出于保密状态,最近三年才逐步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
大部分的民众,依旧不目前的生物技术到底进步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是否具备相当的泛用性。
不过这一计划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大部分,包括测出人体基因组中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以及确定2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
同时还有绘制一幅分子水平的人体解剖图,并且把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输入基因库,帮助科学家掌握有关碱基对如何组成基因、每个基因的功能、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控制人的生命过程。
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可毕竟测序并没有百分百地完成。
参与这个计划的科学家说了,由于一些高深莫测的原因,人类基因组中有1被证实是无法测序的,只有在相关新技术出现之后,这一难题才有望得到攻克。
也许,这1中,还蕴藏着生命的其它奥秘。
这些奥秘不是那么容易被揭开,像一位学者所说一提到自然,我们就会想到太阳、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够看到的。而绘制人体设计图的则是不为我们眼睛所见的大自然的伟大威力。”
在中国,最早由国家来主持的生物工程事业实际上始于20世纪初期。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虽然规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几种死菌疫苗、类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制品。
但是当时的**政府依旧请来了不少外国专家,建立起了基础。
而在华夏联邦成立后,先后在广州、厦门、武汉、长沙、南京和上海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国立生物制品检定所,它执行国家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监督,发放菌毒种和标准品。
后来,在云南昆明设立了中华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
生物制品现已有庞大的生产研究队伍,成为免疫学应用研究和计划免疫科学技术指导中心。中国生物学家汤飞凡1954年沙眼病原体,他是青竹医药集团的职员,对于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也有着很大贡献。
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接种预防生物制品效果显著,在公共卫生措施方面收益最佳,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是世界性的措施。
由中国和德国主导的世界卫生组织1960年发表宣言,提出10年内全球消灭天花,1969年便正式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消灭。
1970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又作出扩大免疫规划,目的是对全球儿童实施免疫。
其利用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即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麻疹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有计划地从儿童开始,使世界儿童都得到免疫。
1971年,华夏联邦政府也宣布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在国内实行计划免疫,按要求用国产的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
当然,连飞逸猜测这主要是十年来利用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幌子在全球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测试,在确认无害后才在国内推行。
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青竹化工在推动,因为接种的抗病毒疫苗都是由该集团旗下的制药厂提供的,6亿人口所牵涉到的利益,简直是天文数字。
两年来,以省为单位达到了8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
预计到1975年将以县为单位,儿童达到85的接种覆盖率。
诊断制剂品种的增多和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试验诊断水平的提高。现已应用到血清流行病学以及疾病的监测。中国生产血液制剂已有30多年的历史,品种在逐年增加。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生物工程已改变了传统概念。对微生物结构、生长繁殖、传染基因等,也从分子水平去分析,现已能识别蛋白质中的抗原决定簇,并可分离提取,进而可人工合成多肽疫苗。
通过今天的这一次参观,以及平时搜集到的资料,连飞逸也对整个人类世界最为尖端的生物科技有了大体的认识。
现在的中国,对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已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要更加先进。
在中国,生物学家已经可以用人工方法进行基因重组,将所需抗原基因重组到无害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遗传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产生所需的抗原,这就是所谓基因工程,由此可研制一些新的疫苗。
最近几年后期,杂交瘤技术兴起,用传代的瘤细胞与可以产生抗体的脾细胞杂交,可以得到一种既可传代又可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这一技术属于细胞工程。
这些单克隆抗体可广泛应用于诊断试剂,有的也可用于治疗。
科学的突飞猛进,使生物制品不再单纯限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传染病,而扩展到非传染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范畴。
而林哲教授曾提出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开发细胞计算机、生物反应器与生物能源技术等。这个概念促成了本世纪的最为前沿的生物技术,相当于是一个科学研究上的风向标。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