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智能工厂>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进蒙古

1941年4月18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1941年4月29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因为钟泱的介入,这场战争整整提前了两个月,而德国的军事准备也更为充分,苏俄则比预计的更虚弱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面临来自东西两部的军事入侵,苏俄政权岌岌可危。

蒙古大草原,诺门坎,两年前日军在这里战败,而今日,挑战苏俄霸权地位的却是准备充分的华军北方集团军,汇集了国内数个新组建的精锐师,全都聚在了这一片土地上。

被打成了菜地的阵地上,苏军两个骑兵联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装甲汽车干不过神出鬼没的反坦克枪和战防炮,一马平川的地形上,步兵集群冲锋跟自杀差不多!

好不容易冲进了堑壕内,却连拼刺刀的机会都没有,华联士兵几乎是人人都配备有手枪,而且突击步枪在近距离更能发挥其速射威力。

为了让所有的主力部队见一见什么是真正列强的部队。华军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轮战,以五零一师和三一七师的一部共万人当钉子扎在胶县当核心,其他三方面每次都出五千人到一万人。

分别从自己的方向对苏军展开攻击和反击,以此来锻炼那些没见过强军的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借此进行实战演练,去芜存菁,精炼队伍。

为了保证这样的战斗稳妥安全的进行下。在苏军炮火彻底消停了之后,在大后方憋了许久地各师炮火终于提了上来。他们分别远远的设置炮阵地,对着以胶县车站为核心的苏军阵地进行接连不断的骚扰轰炸,让敌人一点悠闲的日子都过不得。

在4月20日,从乌兰察布方向的铁路上,终于冒出来山东军的另一手隐藏利器——列车轨道炮!

华军早就已经将300毫米口径以下的造炮技术吃透。还属于一战时期的这些重型家伙地制造根本够不成任何问题。而在刚刚在济南钢厂修建起来的兵工厂,则倾向于列装的轻型炮火其次便是李宗仁特别要求地列车炮!

如果是德粉,对于这种在原本时空中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巨炮自然不会陌生,当然了,华军可没这个能力和心思去搞这种不实用地东东。

但是就防守攻坚而言,列车炮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试着想象一下。舰炮一般巨大的炮口,在铁路上运输着四处游荡,时不时的放一发跨越几十公里的重磅炸弹到敌人地头上,那种打击士气的成果不是一般地好!

制造列车炮。首推德国人的“巴黎大炮”,那种射程130公里的怪物在一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给世人带来新的妄想。一战失败后德国同样被禁制制造这样的大杀器,但这并不能阻挡德国人对大口径列车炮的追求。

早在十年前,法国人就为自己的马其诺防线配备了320毫米的列车炮巡弋守卫,而日本人则在1926年委托法国人制造了240毫米列车炮,声称用来拱卫东京湾。

华联的军方高层当然不会浪费大量资源去制造“古斯塔夫”这种800毫米口径的怪物,不需要也玩不起!有那个钱足够他装备一个重炮团了!

打本土战争何至于用那么奢侈地东西!?

不过以李宗仁为首的新锐军官阶层。倒是很有兴趣搞一搞“k5”,这种280毫米列车炮在二战中被证明是极其有效地战争利器。而他的海岸防御和本土抗战策略也需要这样地大家伙来守卫。

因此研究工作很早就派了下去,而现在。正是出示成绩的时候!而在这次收复外蒙古的战役之前,华军北方集团军先就将已经成熟了的203毫米加农炮技术搞上了火车!

要说这个时代,203毫米榴弹炮技术在英美两国已经相对成熟,那m1榴弹炮号称能在10公里之外打中汽油桶,虽然有点吹牛,却也彰显其精准程度。这种榴弹炮已经被华军方面秘密仿制,并在这次战斗中拿出来做实验了。

而203毫米加农炮则相对冷门一点,因为一般都是用来当舰炮或者岸防炮使用的,陆军装备有点不大现实,这玩意的底盘太沉了,运转非常之不灵活,但却非常符合李宗仁这些一线军官他们心目中“小口径列车炮”的构想。

在一列专门设计的火车上,装备有四门203毫米50倍径加农炮,射程超过20公里,穿甲效果一流,可有效打击敌方的防御阵线和坚固堡垒,对于这时代的一切战舰都有致命的伤害。

即便是金刚级战巡舰在改装之前,那薄薄的水平装甲也扛不住203穿甲弹的收拾,几炮下去就要他好看!

这样的列车炮目前只造出来一列,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暂时数量就这些,但是未来的计划那是庞大的很了!

这一直藏在济南钢厂中进行建造维护的大东西从来都没有见过人,出现的次数比他的装甲列车还要稀罕,此次却是有拿出来炫耀实验的嫌疑,对象便是已经将舰队重炮消耗的差不多了的苏军!

为了好好准备这次战斗,山东已经成为了继桂柳工业区之后的有一个大型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量的设备运抵。技术工人反倒是只带了少量达到高级的技师,也多亏了日本在这里培养起了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进蒙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