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我的主神游戏>第三百八十三章 海陆进攻(上)
超过三万吨的主力战列舰也只有14艘,而对方的数量已经35艘,这种差距随着双方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大,对方的科技发展变得更快,主力战舰的许多技术装备都比对方落后一到两代,让直接海上决战变得不可能,只能通过战场的单向透明,通过不断袭扰,削弱对方的海军实力。

海军战舰打沉一艘重新补充起来就要一年以上,更不用说熟练的水兵,远不是步兵补充起来那么容易,而大炮和枪支的补充起来就容易许多,在有着强大近代工业技术的美洲共和国看来,只是下多少订单的问题。

海军不能获胜,就不能真正击败美洲共和国,欧洲列国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看来是列强,但在庞大的海宋帝国面前,只能颤抖,没有美洲共和国的支撑,凭借他们现在的工业基础,将要发生的陆地战争烈度,只够维持六个月的军火消耗。

更何况其他欧洲国家的造船技术远远不能和美洲共和国相比,虽然欧美联盟看似稳固,但对于造船技术的传授,显然北美穿越众还是大量保留,毕竟美洲共和国单独处于一个大陆,海军的强大是保证整个国家本土不被入侵的必要。欧洲各国的主力战舰主要是向北美各大造船厂下订单,击败了美洲共和国[

这种背景下,陆军虽然要处于配角,不过数十年来南征北战,已经为帝国打下广阔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的他们,已经建立了“海宋帝国陆军战不胜”的神话,并不十分看重这次战争的荣耀,而海军一直以来没有真正像样的胜迹,只是欺负一些其他国家相对于他们只能算的上内河水师的战船。

…………………………

达曼港口。这是原本历史上沙特阿拉伯的一个重要港口。

这个时空中,也被欧美联盟重要开发,城市周围有大量的农牧业,出产大量牛奶和牛肉,而且还有大片丰富的油田,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有着初步的石油冶炼工业体系,这也是欧美联军坚守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本地的农业产出可以解决大量的后勤支出,而燃油的库存可以解决部分军事需要。

这个港口距离欧洲的直线距离不远,陆地上有一条铁路通向土耳其。

而且港口开发完善,可以停泊此时世界上最大的十万吨级别以上油轮,方便做为海军基地的存在。

凭借海军优势,最初和海宋帝国签订的海上势力范围约定,很快就被后来建立的美洲共和国突破,他们再次把海军触角伸向了印度洋。但对于东太平洋,尤其是南洋地区,他们不敢踏足,第一只拥有现代舰炮和雷达的海上远征军,从某种意义上不比此时的主力战列舰差,但仍然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而且是被不可思议地困在了港口,被海宋帝国陆军的火炮部队击败的。

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米国穿越众自然进行了长久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是海宋帝国提前得到了远征舰队的最后补给地点,而提前进行的伏击行为,他们能够伏击成功,主要原因,就是那个马尼拉港口,距离他们的海上基地太近,导致对方拥有完全的情报优势,提前获知了这点,而且各种伏击行为很容易实施,归根到底是经过两次海战胜利,过于麻痹大意,没有进行仔细侦察搜索的原因。

这次战役,欧美联军指挥部中,虽然都知道这次美洲人唯一一次海上舰队全军覆没的战斗实例,但均认为不可能在这次世界大战中重演,毕竟此次他们是防守的一方。对于整个战略,经过两年的磋商,欧美上层领导人已经决定了先通过防御将战争拉入相持阶段,然后尝试进行谈判解决问题,如果谈判不行,那就尝试进行海上决战,将战争规模扩大,燃烧到海宋帝国的本土中,通过强大的海军,攻击海宋帝国的各大重要港口,从印度开始,到南洋,华夏本土港口,以及扶桑等重要港口,破坏这些重要工业区,迫使海宋帝国不得不再次进行谈判。

总之他们并不认为能够从根本上击垮这个庞大的陆地帝国,而想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更是一个笑话,在这个信息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没有多少欧洲人能有心力去对如此众多和不同文化的人口进行改变,而且与海宋帝国的领导阶层相比,这些西方人做不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实际上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目前海宋帝国居民生活,已经远远超过半个世纪前。

很多西方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都是持反对态度,很多知名人物在两方高层进行斡旋,想要将一场明显要爆发的世界大战消弭下去,但双方高层只是虚与委蛇,真正的战争根源,只有海宋帝国一方清楚。美洲共和国总统只认为他们是为了扩张,是为了另外一个时空争霸全球的幻想。而土著人则认为这是两大帝国集团为了争夺殖民地资源,是垄断资本导致的战争。

达曼港口已经汇集了来自欧美联军四十万的军队,中东地区一共才布置了一百六十万兵力,这一处港口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可见重要性。

军队组成主要是普鲁士和英国联军,也是欧洲各国出动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一只,训练有素,全美式装备,后勤保障良好,海陆后勤通道非常通畅,每个月都有大批船队通过红海和地中海,从美洲共和国运输来大批补给,苏伊士运河早已开通并且扩深,不过还法通行数万吨的战列舰,它属于美洲共和国所有,这处前沿港口也是在起着对这条重要运河的屏障作用。

1685年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三章 海陆进攻(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