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惊雷入汉>第三百二十四章 开入中原(上)

013-02-27

倾尽全国之力发兵,晋国上下士气高昂,世家豪门拿出了不少家产支援前线,对于前方战事的关注程度远非昔ri可比。虽说是晋帝下诏征集钱粮辎重,但事先不得到世家集团的认可,又如何得到响应?

经手钱粮辎重的官吏,大都是素来不被人待见的耿直之辈。这些人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因此在朝中地位不高,常年被人排挤打压。如今各大世家都有捐献,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钱财被人中饱私囊,经过晋帝司马攸一番调解,终是选择了这些正直之士们登场。

若是依照往常的惯例,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世家愿意响应此举了。

河内王司马伷亲自监督各路人马后续的钱粮的置办,ri夜不歇废寝忘食。上面如此态度,底下的晋国文武官吏更是玩命的工作,一时倒是大有全国上下一心的势头。

晋国皇宫之内司马炎看着这几ri的周章颇为振奋,河北难得有此同心协力之机,与中原一战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陛下!前方传来捷报,濮阳已经攻克,斩杀汉朝大将上官凖,梁正,柳初等十余人,目前我军已然占据濮阳城!”何曾满面红光的步入殿中躬身施礼,将前捷报呈上。

“哦?这么快就有战果!?”晋帝司马炎在座正与群臣商谈,闻讯面露喜se,对于这好消息十分的受用。

在场文武听说攻占了濮阳也是欢声一片,发自内心的振奋鼓舞一时倒也忘记了这是在什么场合。好在晋帝司马攸同样欢欣,并未引以为意,打开战报仔细阅读起来。

何曾见晋帝读得仔细,心中也是高兴,不过眼光若有若无的总是去扫卫瓘。二人的政见不同,陛下采纳了自己的政见而获胜,有此便可显现对方是错误的。这是一场胜利,不只胜利的是晋国,同样也是何氏一方。

但陛下只是采纳了政见,并没有公布择后的人选,这让何曾的心里很不踏实。就算今ri得宠,然他ri被卫家女上位,自己这一派终究是要遭到打压的,行事也不得不收敛小心谨慎起来。

但若是陛下挑选了自己家中的女子,以何家富可敌国的财势,配上如此坚实可靠的大山,岂不是永世兴旺?

正在想着,此时晋帝司马攸已然读完战报,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欢喜之se道:“初战告捷,朕甚欣慰,看来中原故土大有可能一举夺回!传朕旨意,犒赏三军,激励士卒,再接再厉,朕将亲至濮阳助阵!”

何曾笑道:“若无陛下英明决策,我大晋也无今ri之希望,皆是陛下功劳啊!”

身为朝中一派之首,何曾如此言语,其朋党子弟更是纷纷上前道贺恭维,其中难免说了赞颂晋帝与何曾话语,隐隐贬低着保守一派。前方得胜卫瓘也是高兴,诸如荣晦等跳梁小丑根本不值一哂,见状也不争执,道贺之后便先行退下了。

司马攸见状也没有多言,卫瓘乃是朝廷支柱,避开这等场合也是减少麻烦,避免败坏了今ri大胜的兴致。

“濮阳大胜,其余几处状况如何?”晋帝司马攸并未忘记其他几路人马,于是问道。

何曾笑道:“孟将军在官渡激战,汉将齐万年损兵折将闭门不出;马隆将军率领疑兵屯驻边界,徐州汉军紧张万分,各地战略都算成功。只是……”

说到这里何曾笑容收敛,微微停顿一下,看了一眼晋帝司马攸的表情,未敢继续言语。

晋帝司马攸听得正是入神,见状反倒是不以为意道:“胜负乃兵家常事,何老但说无妨。”

见晋帝没有不悦之se,何曾方才放心道:“只是汉军反击也是犀利,黄河水战我方折损不少战船,这一阶段在水面上只能采取守势,对于黄河南北运输多有不便。”

前方晋军接连发招,那卫将军马隆以疑兵屯驻青徐交界之地,汉军不知有诈只是小心应对。实际上北海晋军早已分出一批人马前往濮阳汇聚,一则参与濮阳之战,二则准备发兵中原!余下各处都算宛城战略,唯有水面上一番鏖战倒是晋国水军吃了大亏。

晋帝司马攸倒是神se自如道:“我大晋水军成立时间尚短,采取守势也不无不可,同在犒赏之列!”

“是!”何曾闻言大喜,缓步退了出去,安排相关事宜。

在场文武见状无不称颂晋帝司马攸之明鉴,汉人水师乃是兼容了当年闻名天下的江东水军,其水面作战能力以及战船的xing能都要强国晋人。因此黄河之战晋人虽然在陆地上取得成绩,但水上硬仗却仍是输给了汉人。

好在此举不过是改变了晋国水军的作战形态,对整个形势的影响并不算大,谁主沉浮还是要看接下来的中原大战!

“今ri之胜乃是诸位卿家协力共进之结果,朕与诸位卿家共勉!”晋帝司马炎放声大笑,看着群臣好不欢喜。

即ri皇宫之中设宴大肆款待文武群臣,君臣把酒言欢甚是快乐自是不提。

酒宴之后群臣散去,晋帝司马攸带有几分醉se前往寝宫,召裴秀前去相见。不多时裴秀赶至,却见晋帝正容等待多时。

“季彦所献之策甚是奥妙,初战告捷季彦筹划之功不可末也。”晋帝司马攸看着裴秀早没了往ri的反感,反倒是情形自己把裴秀拉回朝中一事。若非如此,这南征之战略筹划未必如此顺风顺水。

裴秀拱手道:“陛下圣明,广纳谏言,方有今ri大胜,臣绵薄之力不足道哉。”

“哈哈哈哈!季彦不必自谦,今ri本不应召卿前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四章 开入中原(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