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因看着朱老太太糊涂一天、明白一天的,就做了最坏的打算,跟朱老爹商量,还是赶紧将朱权的亲事订下来,然后再给十月相看亲事,免得将两个孩子都耽误了。
朱老爹虽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娘病得快要死了,但他还是同意了陶氏的做法,并跟陶商量道:“要不还是订赵家的小闺女吧,赵先生是个读书人,他家的家教肯定不会错了。”
现在陶氏俩口子看好的有俩家,一个朱老爹说的这个赵姑娘,是小陶氏做的媒,赵家跟小陶氏住一个村子,赵老爹是她们村里的教书先生,朱老爹这对点尤为满意,觉得不管怎么说那也是读书人家。还有一个是村里刘婶做的媒,女方是刘婶娘家的一个亲戚,姑娘家姓方,方家里虽然条件不怎么好,但方姑娘为人勤快、孝顺,而且是家里的老大,这是陶氏最满意的地方,朱权本就是个猴脾气,陶氏想给他找个知事的媳妇。
陶氏有些犹豫的说道:“我倒觉得方姑娘不错,那天我跟刘嫂去的时候,家里的事都是她在张罗,而且行事大方得体,看出来也是精心教养的,她娘的身体不好,听说一直病病歪歪的。你再看看权儿,都这么大了,一天还像个孩子似的,都不如十月懂事,我就想给他娶个能张罗事的媳妇。”又道:“赵姑娘那我也看了,心性也跟孩子似的,她也是家里的老小,虽然都十四、五了,可还没咱十月能干、懂事,这俩人到一起了能过日子吗?”
“听你这么说还是方家的姑娘适合咱权儿,可方家那条件也太不好了,你又说方姑娘是个孝顺的,我就怕她老往娘家搬东西啊。”朱老爹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陶氏摇摇头说:“这回你可错了,你以为这点我没想到啊?过后我就找人打听了,这方姑娘的是个要强的,据说这些年家里家外的就靠着她和她爹俩人,连她奶奶那都不去求借去。再说,要是咱俩家真成亲戚了,那帮扶她娘家一把也是应当的,只要别太过份了就行了。”
朱老爹叹了口气说:“唉,你再看看吧,要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再说吧。这帮冤家呀,就要来要债的,咱俩得啥时候能还完债呀。”
“你想还完债呀?那还早着呢,啥时候闭上眼,啥时候算是还完债了。”陶氏拿起朱老爹刚洗完脚的水盆,边往外走边笑着说。
第二天,陶氏又去河西找了媒婆,看看能不能找个各方面都合他们心思的姑娘,十月跟刘氏则去老屋侍候朱老太太,虽然这些天朱玉冬再没来,但十月觉得她们肯定不会放弃的,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留心着朱芬的举动,她根本不在乎朱老太太那点东西,只是怕朱玉冬拿她们顶缸,这可是朱玉冬一惯怠
其实朱老太太也就是一个农家老太太,能有啥值钱的东西,大不了也就几件金饰、一点儿私房钱,也就朱玉冬还巴巴的惦记着,而且她这种趁火打劫的作法实在令人不耻。
朱芬虽然还每天来侍候老太太,但几乎不怎么理十月了,这样更好十月还烦她动不动就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真是的,朱老太太是怎么对她的,又是怎么对朱芬的,现在她能来侍候朱老太太,已经是很不错了,十月都要被自己的人品感动了,真是太以德报怨了。
时间就在十月的忙忙碌碌中匆匆流过,这天早上她刚洗漱完,王氏就端着两盘饺子走了进来,十月走到王氏身边,拿起一个饺子边吃边笑着对在炕上坐着朱老爹和陶氏说:“爹、娘,咱家现在生活是好了,一大早上起来居然就吃一个肉兜的饺子。”
王氏边摆饺子,边回头说:“十月,你过糊涂了?今天是立冬了。”
十月这才拍了拍脑袋说:“哎哟,看我这记性,连这都忘了。”
朱老爹和陶氏也打趣了她几句。吃过饭,陶氏叫住了要去老屋的姑嫂俩,说道:“今天河西的张婆子来家里,咱家现在的条件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再加上老太太又病着,不能缺了人照顾,所以我和想买几个下人,你们也留家帮我参详、参详,一会儿挑完人再去老屋吧。”
十月听完就说:“娘,那我先去老屋跟大娘她们说一声吧,我怕她们着急。”
十月走后,刘氏和王氏觉得很兴奋,这里的年景好,所以很少有卖儿卖女的情况,也只有大户人家才买得起下人,因为价钱太高,像王里正和刘家虽然条件不错,却也买不起。
老屋里,小朱氏跟朱老大他们去赶集了,只有王氏和张氏及朱芬在侍候老太太。
王氏听十月说完,就笑着说:“这是好事啊,那你快回去吧,这里我替你侍候会儿。”
张氏也很热情的走过来,拉着十月的手说:“十月妹妹,一个下人得不少钱吧,你家可真有钱啊,哪天要是再有发财的路子,可千万别忘了你杨哥啊?你杨哥就常说你们这些兄弟姐妹里呀,就属你就有福了,我也这么觉得,你看看你现在可不就是大小姐了嘛,将来呀你的造化还大着呢,一个官家太太是跑不了。嘿嘿,妹子,你明个将你家的下人带来呗,让嫂子也威风、威风..........”
张氏还要再吹棒下去,朱芬听不下去了,以前这些话都是夸她的,什么时候轮到外貌、女红都不如她的十月了,她心里气极,所以冷笑着打断了张氏的话,嘲讽的说道:“是呀,十月家那么好,可惜有人没嫁进去呀,这就是啥人啥命。”
她刚说完,张氏就阴阳怪气的说:“哎哟,听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