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中华联邦之帝国再起>第二十章 空军出动

威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

不知道这个从两千年前就开始偏转了历史轨道的世界,还会不会诞生莎士比亚这个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不过想来出生于伊莉莎白一世时期莎翁被蝴蝶翅膀扇掉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小的吧。

姑且不论莎翁的存在与否,总之2月15日的布列塔尼亚的第十区指挥官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不,狭义上而言,似乎是连“故事的开始”他们也没能完全猜对。

古代中华战争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也讲究“兵马未动、空军先行。”可以说,自二战以来历次战争无一不是空军先发制人,陆军的战车尚在百里开外,空军的飞机就已经在敌人头顶肆虐了。二战中纳粹小胡子的闪电战若是没有斯图卡的助力,那将会失色许多;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更是几乎沦落为空军观察哨的地步,跟在空军后面去收拾战场。空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个世界虽然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被消弭于无形,使得各国的战略、战术思想基本停留在二战的水平,但是空军的重要性还是得到各*事界的一直赞同,近十几年的世界正值“暴击机”(日文中暴击机是轰炸机的意思)兴起的时代。中华联邦和布里塔尼亚以外的国家都在同时进行“暴击机”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华联邦是因为刘轩的存在,重点转向研究各类导弹和火箭等航空航天技术去了,而布列塔尼亚,也就是说阿修佛德家的knige的研究,最初就是为了必须击落“暴击机”而存在的。(这是官方桌骑士中介绍的。)

所以在马尼拉为攻占正式开始之前,才有了见二百余架战机争夺制空权,但悲哀的是,布列塔尼亚军显然不知道昨晚才抵达的两架“望楼”的存在,这使得布列塔尼亚军的战鹰们出师未捷身先死,而陆军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事情一开始就出乎了布列塔尼亚将军们的预料,当他们认为帝国的战鹰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中华联邦的小鸟像打火鸡一样击落师,中华联邦那家第一次投入实战的预警机没有辜负它那分摊研发费用后每架2亿钱的高昂身价,其雷达使“望楼”能够提供对大气层、地面、水面的雷达监视能力。对低空飞行目标,其探测距离达320千米以上,对中空、高空目标探测距离更远。

而布列塔尼亚军对此一无所知,在其看来,中华联邦在马尼拉乃至整个吕宋已经没有一座对空警戒雷达了,鹰扬军带来的雷达车都是陆军观瞄雷达,所以布列塔尼亚机群甚至都没有降低高度来个低空突防,而是大摇大摆地在一万米的巡航高度飞行。

所以在布列塔尼亚从关岛出发的歼击机群距离马尼拉还有四百多公里,尚在大洋洋面上时,“望楼1号”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已经探明其规模和航向,显示屏上那密密麻麻的光点可是让系统操作员好一阵紧张。

很快短短几十秒内,布列塔尼亚大规模机群来袭的情报就通过c4is系统传达给了14号基地和马尼拉都督府,都督府的参军们再结合前线侦查的局势,以及联邦枢密院职方司的情报,认为这是布列塔尼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先兆!

林涛南当即命令齐装满员的第14联队务必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证马尼拉的制空权,而联队长贾宝国准将和副联队长林珏校尉等几个指挥官一番短暂的商议后就决定先发制人!

3个大队歼-16战机从南北两个方向绕过前线,在预警机的指挥下突袭关岛方向来袭机群,电子战斗机大队予以配合;剩下一个大队的歼-16和歼-15甲牵制住前线敌机,务必使布列塔尼亚部署在岛上的轻型歼击机无暇支援。

总之就是利用联邦的单方面信息透明,分别打击敌人两个集群的战机,分而歼之。

命令迅速下达,第14号基地瞬间进入满负荷运转,一架架战机被从机库中拖到跑道上,地勤人员很快就上来为战机做最后的检察和加装武器弹药,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简洁漂亮的机翼下被地勤们挂上好几枚疑似火箭弹的武器。

“不过,将军。第一次出击就是用那个新玩意可靠吗?”看着一个地勤将一枚上面标有中华联邦航天科工集团的导弹挂载在机翼下,联队长参军长有些举棋不定。

“没关系,我们之前一个多月的训练不是已经练过好多次了,实弹也打了几十发,你要对联邦的技术有信心啊。”联队长贾宝国却信心十足。

部署已经安排完成,具体的战术安排就由参军们和飞行控制指挥官负责了,副联队长已经坐在战机里,准备带队出击,而他这个联队长按照规定只能呆在地面上,是不允许亲临一线的,所以联队长大人也就有功夫和自己的参军长闲聊了。

“但是之前的实弹演练中,那种所谓的‘空空导向型火箭弹’的成功率只有不到五成啊,将军。这还是那些近距离的格斗导弹,其他的中距导弹命中率就更是低下。虽然那玩意的射程实在是惊人,但可靠性太低了啊。就是在十年前那也是要被归为不合格产品的啊。”参军长有点哭笑不得的说道。

“呃,将就一下吧,那个什么航天科工的技术员不是说了吗,这还只是一款实验型号的,又不是正式列装,再说就是航炮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空军出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