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六节 战局分析

(一)

年轻的上校尽量掩饰心里的怒火,桌子上的两个人同样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发作。

有人给彭小文搬了把椅子,彭小文也不推辞,就在这张桌子坐了下来,礼堂里的其他桌子也纷纷凑了过来。

“年轻人,你恐怕不知道你讥讽的长官是谁吧!”桌上一位中校冷冷地说。

“讥讽?没有啊,我说的都是实话哦,呵呵。”彭小文发现二世祖这个身份真不错,管他谁是谁!

上校笑了一笑,道:“小兄弟既然坐下了,那就说明一定有过人之处,不妨也请给我们指点一二吧。”

彭小文淡淡地笑了一下,道:“指教谈不上,不过长官刚才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我倒是可以把长官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讲出来。”

众人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不识轻重的家伙,这位年轻的上校,就是黄埔六期学员,后来到美国参谋大学深造,回国后担任陆军大学班主任的侯腾。

哦,侯滕啊,后来担任过杜军长第五集团军的参谋长,以及国防部第二厅厅长和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武官的侯腾,属于**中理论派和学院派的代表,参谋翘楚,不是什么实战名将,怪不得。

(二)

彭小文就接着侯上校讲了一半的兰彻斯特理论继续讲下去。他说:“实际上侯上校后面还有一大部分没有讲,估计是为了照顾大家情绪和士气,怕讲的太狠了把大家给吓到。”

侯滕怔了一下,他确实后面有些东西是没有讲的,看看这个不知哪路神仙的小家伙能讲出个什么头头道道。

“刚才侯上校的推算,只是讲的理论战力,如果论实际战力,**1个师的实际作战兵力仅是日军实际作战兵力1/4不到,平原地区1个师对日军1个师团进行野战,双方杀伤比按兰彻斯特方程,计算结果为50比1!即使是拉到山地利用地形进行防御作战,日军一个师团与**一个师的对比也高达18比1!”

这个家伙怎么话锋一转,意思是侯腾讲的是对的?这是演的哪一出戏?侯腾也不禁好奇,这个50:1和18:1的数据都是**高层经过反复推演的结果,对于彭小文来说,随口就说出来了。

(三)

“以长城抗战为例,**投入十几个师与 0日军作战,**伤亡36000多,日军才伤亡3000,这还是**为山地防御,而日军为攻击的情况下打出的伤亡比,并且并非1个师与日军1个师团所进行的较量,**是3~4个师一起上阵迎击日军联队规模部队的进攻,而打出的这个伤亡比,实际比按公式计算出理论数字还高的多,3~4个师一起上阵防御日军联队规模的进攻,伤亡比竟高达12比1!”

“长城抗战结束后,虽然**一首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豪迈军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民心士气,但是十几个师被区区几千日军打垮,并伤亡了36000多人的事实,也是绝对让**最高统帅部震撼!”

“此外更早的128上海抗战实际也是长城抗战的翻版,**用优势兵力在上海迎战日军,是以比长城抗战更大的伤亡比输掉了战役!”

这次包括周围的基层军官都没有太多的反感情绪,有战例,有事实,有数字,虽然具体数字到底是不是这么多不得而知,但是这至少佐证了日军的战力强悍这个事实。

(四)

“造成如此悬殊的战损比,日军还有另外两项**没有的优势,第一个是空中优势,第二个是日军的机动能力。”

“日军依靠强大的机动力得以迅速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攻击得手,给予**守军重大杀伤!大量的援军还没到达作战地点,需要增援的地点就已经失守了。”

“此时的日军又快速的移动兵力,对其他地点发动攻击,这样**庞大的兵力并不能发挥数量优势,大量的部队在增援的路上跑来跑去疲于奔命,还没见到日军,部队就已经被拖垮了,等遭到日军的攻击时实际战力已经不足刚投入战场时的50!”

“此外,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矛盾,地方军与地方军不配合,不少部队吃空饷实际战斗兵力不足,又都变成了**的短处和软肋。”

彭小文已经逐渐将理论的东西与现实的战场结合了起来,不少军官已经开始思考和低声交流,就是在凇沪前线,他们也经常是遇到这样的问题。

(五)

“我们讨论我们和日军的差距,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认清形势,更好地打击敌人,就目前的凇沪战场来说,哪怕是打到现在,实际上对我们仍然有很多有利因素,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把鬼子赶下海不是没有机会!”

哦,在凇沪战场还有有利因素,还有很多,这个要好好听听。

首先是后勤优势,与华北作战日军依托东北大本营做后勤基地相对比,现在日军的后勤要靠军舰和运输船从海上运输,明显属于我方有利。

其次是空中力量对比,在上海周边我方有大小机场13处,飞机200多架,日军到目前没有一处陆地机场,都是从航母上起降助战,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在大场方向疯狂地寻找支撑和纵深的原因,他们太需要一个陆地机场了!尽管空中力量我方因为机型等原因并不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与长城抗战的一边倒相比,上海的天空,至少有一大半是我们自己的!

这两个方面大家都认可,确实是,不过怎么似乎没有感觉到呢?大家不禁又有点疑惑,侯滕也被彭小文的讲解吸引了,是啊,这个小子狂是狂了点,这


状态提示:第六节 战局分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