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们面面相觑,最终不得不把实情说了出来:“皇上,德妃娘娘这是中风之症。”
康熙听了大怒道:“中风?你们说德妃中风?德妃这个年纪,怎么会得中风之症?”
太医们忙道:“皇上,中风之症虽然鲜少在这个年纪发病,但德妃娘娘这是素来便有急火攻心的症状,日积月累遗毒颇深,前阵子娘娘身体不适也是由这急火而来。前病尚未痊愈,便又动了气性,才导致了这中风之症。且娘娘素来饮食过于甜腻厚重,也是诱发此症的诱因。”
德妃这般的年纪虽然不像是会中风的,但太医们也将事情的缘由解释得清清楚楚,康熙听罢便是一愣。德妃在他心中,素来都是温顺大方很识大体的女人,结果太医居然告诉他,德妃素来都有急火攻心的毛病?她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火气?
就拿今天来说,他是要来永和宫,好端端的,德妃为什么会急火攻心?不对……康熙的眼光从德妃的身上移到了正跪在地上哭得伤心的小姑娘身上,脑袋里忽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念头:难不成,德妃是因为不愿意让自己想要纳了她妹妹,才会急火攻心?
这么一想,康熙的眼神便变得有些危险,将太医叫到外面,康熙又仔细问了许多事。如今德妃已经得了几乎是不治之症的中风,太医们自然也都不敢再隐瞒分毫,便将德妃娘娘近一年来脾气越发暴躁、病情反复的实情都说了出来。
他们也都叫苦不迭,京城天气四季变化明显,冬日里寒凉、夏日里炎热,这中风之症在北面也比南边更容易发病。给德妃请平安脉的陈太医早就委婉的劝过德妃,请她稍微改善一些饮食上的偏好,过甜过咸的食物都该少吃,心思要放宽些、切莫思虑过深。他们做太医的,该说的、能劝的都已经说过了、劝过了,德妃娘娘却不肯稍作改动,他们还能如何呢?
听过了太医的一席话,康熙的眼神越发变得危险起来。实在是德妃平日里塑造的那副恭顺的形象在康熙心中太过完美,当这种完美被打破,康熙骤然得知德妃竟然气性大到这样的年纪就得了中风之症,曾经有多喜欢这样的表象,在得知了这不过是假象之后,康熙的心里就有多厌恶。
若是平常,也许德妃能揣摩着康熙的心思为自己辩白、兴许还有机会挽回她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可偏偏她得了这中风之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连一句为自己辩白的话都说不出。
偏那小姑娘能说话,说出的话却不得要领,她只会哭着说:“都怪我不好,前阵子看姐姐的身子总不舒坦,劝着姐姐请太医,姐姐说皇上政事繁忙,不能因为这点小事打扰皇上,押着我不许说出她病了的事。若是我当时能够坚持几分,姐姐的病便也不会被耽误到了现在的程度。”
这话若是换了从前,康熙自然会十分感动德妃的识大体,可眼下听起来,却觉得句句都是刺,德妃怎么就那么笃定,自己会为了她生病的事而受到打扰无心政事?看来是自己这些年太宠她了,她才会这样失了分寸,起了妄念!康熙的眼神越发的冰冷了起来,不想再看到德妃,只冷淡的对太医说了句“勉力医治”便离开了。
康熙离开永和宫便去了慈宁宫,开口便对太皇太后说道:“德妃那病只怕是难以治愈,只怕不能再照看十四阿哥,皇祖母给孙儿拿个主意,让谁来抚养十四比较妥当?”
太皇太后听说德妃得了中风之症也是十分讶异,但她也没在这个不怎么喜欢的德妃身上花费太多心思,听了康熙的话,思忖了半晌,太皇太后开口道:“皇后身边有四阿哥了,又要操持宫务,她身子一向也不大爽利,帮着照看一段时间还好,若是让她抚养十四,只怕是不成的。惠妃、荣妃和宜妃都有孩子,依我看也不大合适,倒不如从嫔位上晋升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得妥当,皇上觉得,宣嫔如何?”
康熙一愣,宣嫔?那是蒙古科尔沁的女子。
太皇太后见康熙不说话,继续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蒙古那边因为噶尔丹的不安分正闹做了一团,噶尔丹那边想要效仿他先祖,只凭着打仗恐怕是不行,一旦他软硬兼施,皇上可要提防他意图策反蒙古王公。
如今朝廷和蒙古,已经不像曾经那么亲近,只怕有些人心里已经有了二心。这个时候给宣嫔晋位、让她来抚养皇子,也是给蒙古那边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朝廷还是看重蒙古。我老了,也不想管太多的事,也没逼着你给宣嫔那孩子一个血脉相连的孩子,只是收养十四,皇上也觉得不行吗?”
这些话太皇太后在心里已经想了很久,只是没有机会说出来,如今机缘巧合,太皇太后便将这憋在心里许久的话都说给了康熙。康熙听罢果然动容,想了半晌,终于点头道:“孙儿知道了。”
第二日,康熙便下旨,将德妃移出永和宫正殿,在偏殿养病,晋封宣嫔为宣妃,入主永和宫正殿,十四阿哥记为宣妃养子,章佳氏贵人为敏嫔,宫女乌雅氏为婉贵人,赐住永和宫偏殿。
都说帝王无情,康熙更是个中翘楚。曾经待德妃荣宠至极,如今觉得自己被德妃欺骗了,翻起脸来便彻底将德妃忘到了脑后。原本他是打算将德妃迁离永和宫的,但架不住不知内情又心疼姐姐的小姑娘苦苦哀求,甚至说出了要永远照顾姐姐的话。
“姐姐会变成这个样子都是我的错,当初见姐